核心提示
位于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的江北区,长江、嘉陵江两江环绕。如何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江北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两高”示范区。日前,记者走进江北区采访,听到该区上下对绿色发展成效最有意思的评价就是:经济发展“有质有量”、城市品质“有颜有值”、人民生活“有滋有味”。
▲蓝天白云下的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金融机构云集。(本报资料图片)
关键词 绿色发展
完善金融产业链条 加快建成西部金融中心核心区
日前,跟随“看效果·大江奔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五周年”行进式采访报道团,重庆日报记者登上目前江北嘴最高楼IFS国金中心的62楼,从300米的高度俯瞰:江北嘴两江环绕,数十栋摩天大楼错落有致、重庆大剧院等地标性建筑巍然矗立,城市公园、休闲广场星罗棋布,一股国际化大都市的气息扑面而来。
“重庆打造金融中心,江北嘴一直是‘主战场’。”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伟介绍,围绕加快建成西部金融中心核心区目标,江北嘴金融核心区不断增强在中国西部地区、东盟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辐射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成为江北区乃至重庆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江北嘴金融核心区已集聚金融机构285家,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85.2亿元,同比增长7.3%,占全区的82.7%;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10644亿元,同比增长9.7%,占全区72.3%。
“重庆第一高楼”加快建设,提升国际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你看,那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重庆第一高楼’——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A-ONE)项目。”顺着王伟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IFS国金中心旁的一个地块被挖出了四个大大的深坑,其中一个深坑与修砌的建筑基本持平,高高的塔吊正在不断运送材料,建筑平台上有不少工人在施工。
“目前在建的是四座塔楼中第二高的那座。”王伟介绍,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A-ONE)项目由4栋超高层建筑构成,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其中主塔高470米,共103层,是由10多位全球顶尖大师,携手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与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两大设计研发团队共同打造的“重庆第一高楼”。
“大家聚焦的都是‘第一高楼’的地标属性,其实,其功能远不止于此。”王伟说,该项目是一个集办公、住宅、酒店、商业、观光、城市会客厅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将引进金融、涉外、智能科技等中国500强及世界500强标杆企业,为打造西部地区总部经济基地提供高端空间载体。其建成后,将进一步促进江北嘴片区业态提升和功能集聚,为汇聚更多优质资源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的强大动能。
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落户,金融产业链条更加完善
今年10月10日,重庆国家金融科技标准化认证中心正式落户江北区江北嘴中央商务区。这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牵头设立的、全国唯一一家负责金融科技标准化认证的机构。
“目前,我们已与许多重点院校达成了合作协议,正加快测试认证工程师等金融人才的引进,预计明年底,中心的各类技术、服务人员将超过100人。”重庆国家金融科技标准化认证中心财务总监李茂表示,该中心已经接洽了不少业务,待相关金融牌照下发后,明年就可以为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提供检测、认证、研究、标准化服务。
所谓的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现今,中国金融业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升级时期,既要提供金融技术服务,也要降低金融风险,这就需要金融科技的支持。
“金融科技实际上是‘互联网金融2.0版’。”李茂说,重庆国家金融科技标准化认证中心将以金融科技有关业务、产品、流程认证服务为切入点,打造金融科技产品、服务、管理认证体系,提供金融科技认证及金融标准化服务,切实提升金融科技创新的标准符合性和安全性。同时,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金融科技认证认可合作,逐步扩大我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影响力,推动金融科技及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小米消费金融业务快速拓展,建立数字化消费金融新模式
走进位于江北嘴国金中心T6栋34层的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米消金),小米智能小家电随处可见,工作人员正端坐在电脑前处理各类业务和工作。
小米消金注册资本15亿元,于1月10日获得中国银保监会筹建批复,5月29日取得开业批复,是第26家全国性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其落户重庆后,重庆便拥有了小米消金、马上金融两张消费金融牌照,成为西部地区拥有消费金融牌照最多的城市。
“依托小米、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等股东的资源优势,我们公司的业务拓展十分迅速。”小米消金一负责人说,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以及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经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小米消金运行半年来,重点聚焦优质客户,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以金融科技为核心,融合线上线下各类消费场景,建立起数字化消费金融新模式,让更多消费者在万物互联时代享受到了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截至目前,小米消金累计放贷20多亿元,贷款余额达10多亿元。按目前发展态势看,小米消金有望成为全国首个当年运营、当年盈利的消费金融平台。
目前,江北嘴金融核心区已入驻金融机构285家,其中传统金融机构93家,新金融机构192家,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及基金、期货、保理、汽车金融、消费金融、要素市场等16个类别的新金融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月22日,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江北区形象展示中心,市民正在体验高科技产品。
关键词 和谐相融
北滨路漫行步道 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这里环境好、又宽敞,我们天天都来这里健身。”近日,在江北区嘉陵江畔长达4.1公里、宽15米的北滨路漫行步道上,一个20多名老年人组成的广场舞队伍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随着欢快的乐曲响起,老人们纷纷起舞,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近年来,江北区积极抢抓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努力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两高”示范区。记者在江北采访时,说到该区绿色发展的成效,听到最有意思的一句话是“三个有”:经济发展“有质有量”、城市品质“有颜有值”、人民生活“有滋有味”。
“北滨路漫行步道就是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升城市品质的重点项目之一。”江北区大石坝街道一负责人介绍,原有的北滨路人行道较为普通,仅3米宽。很多住在北滨路的市民反映,没有就近的休闲娱乐空间。
为此,江北区抓住重庆“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机遇,结合嘉陵江滨水空间开发,启动了北滨路漫行步道建设。
江北区北滨办工程部部长丁会介绍,北滨路漫行步道在原北滨路基础上,从3米拓宽至15米,打造了一个总面积6万平方米的“城市阳台”,设置了3个休息驿站、4个交通塔,还建设有党群服务中心、移动博物馆、智能图书馆、咖啡馆、健身俱乐部等服务设施,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游憩、慢跑健身、观江赏景、品味历史的好地方。
记者在漫行步道上看到,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了情境景观小品,为整个北滨漫行步道平添了几分生机和乐趣;骑行、广场舞、江岸倒影、城市剪影等艺术造型点缀在耐候钢上,生动展现了重庆人的生活百态,交通塔墙体上嘉陵江索道、石门大桥、轻轨穿楼的景观墙绘展现着滨江城市的发展和变迁,重塑着“江与城”的灵气。
70岁的市民田桂华就住在附近,他经常到漫行步道的休息驿站看书。他说:“孩子白天都上班,我们老两口就喜欢出来走走看看,过去出趟门要乘车坐地铁,今年漫行步道建起后,家门口就有了耍的地方,还有免费的热水、WiFi,让我家很多亲戚羡慕不已。”
▲12月22日,江北区北滨路漫行步道,市民在步道上遛狗锻炼。
关键词 生态优先
渔民宋彬 退捕“上岸”开启新生活
“鱼来咯,大家慢慢吃哈!”近日,在江北区北滨路的“老宋家”鱼馆里,由于客人实在太多,老板宋彬不得不亲自上阵,为客人端上一盘盘美味的鱼菜。说起现在的生活,宋彬很是感慨:“真的没想到上岸后日子会过得这样好。”
宋彬是土生土长的江北人,2000年开始打渔,2005年,他又经营了一家江上的餐饮船。
随着长江及嘉陵江岸的餐饮船越来越多,宋彬明显感到,这条从小陪伴他长大的“母亲河”病了,“过去一天能打几十斤鱼,后来一天最多打几斤,而且鱼有一股‘柴油’味。”
为了保护好“母亲河”,改善河流生态环境,2019年,江北区在全市率先启动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在中央及市级年度预算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江北区不等不靠,先行筹集资金3019万元,确保了该区在册渔船于2019年8月底全部上岸。
同时,江北区全面启动对涉渔“三无”船舶的清理,累计清理“三无”船舶583艘,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区天然水域涉渔“三无”船舶正式清零。
宋彬就是首批退捕“上岸”的渔民之一。拿到补偿款的宋彬,在北滨路上开起了“老宋家”鱼馆,虽然和以前餐饮船的名字一样,卖的鱼却不一样。
“我在区县包了100多亩鱼塘,养殖清波、黄腊丁、翘壳、江团、岩鲤等近10个品种。”宋彬说,由于是生态养殖,鱼的品质非常好,鱼馆的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
今年7月,宋彬的第二家“老宋家”鱼馆开业了。他对新生活还有更多期待:“我正在筹备建一个鱼调料工厂,把我的独门配方卖给各个鱼馆的人,让大家都能和我一样,生意红红火火,日子越过越好。”
记者手记>>>
绿色发展 更是一种责任担当
王翔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对重庆而言,这一发展伴生的矛盾特别突出:一方面,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作为长江上游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发展的压力显而易见。
如何破解这一矛盾,打通发展的瓶颈?答案就是“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谁都明白,但问题的症结在于绿色发展的责任有没有真正或者全面地被履行。所以,一个地方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是顺应自然生态规律,更是一种责任担当。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着力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大力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GDP注入更多绿色的“血液”,为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
位于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的江北区,不管是自筹资金提前完成禁捕退捕,还是积极推进绿色新兴产业发展,抑或为群众提供生态宜居环境,都是重庆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的责任担当。
随着“绿色发展”在重庆“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相信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愿景,将会很快呈现在我们面前。(文/本报记者 王翔 图/本报记者 崔力 谢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