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早上8点,罗玖明已早早地赶到嘉陵江北碚码头的渔政执法船上,为当天的护渔工作做准备。
罗玖明今年34岁,却有着20年的打渔经历。为保护长江生态,今年1月1日起,重庆对全市水生生物保护区实行全面禁捕,一批以打渔为生的渔民上岸转型。北碚区共有261名退捕渔民,罗玖明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年轻渔民,他的“上岸”,也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罗玖明在渔政执法船上工作 特约摄影秦廷富 摄
罗家三代都是渔民,罗玖明小学毕业便跟着父母上船打渔。
打渔讲究两头“摸黑”,一早一晚出船才能捕到鱼。罗玖明从13岁时便跟着父母上船,每天4点起床,4点半上船放渔网,9点左右收网卖鱼,回家草草吃饭后再上船、捕鱼……一年365天,罗玖明基本生活在船上,就连禁渔期也埋头在船上织网,一个禁渔期下来,他能织五六副渔网。
打渔苦,冬天的水面寒风刺骨,夏日的江面闷热潮湿、还有成群的蚊子围攻……这些还能克服,江面上捉摸不定的风浪才是渔民们的“大敌”,特别是黑夜里突然刮来的狂风暴雨,一个浪头打来足有一米高,小船在水里来回摇晃,随时可能在黑夜中翻船。好几次,罗玖明和父母只能睁着恐惧的眼睛,向天祈求风停雨歇。
▲罗玖明协助执法人员清理渔网 特约摄影 秦廷富摄
从小打渔的经历,让年轻的罗玖明掌握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浑水在哪里撒网,清水如何布网捞鱼,他都一清二楚,他成了北碚数一数二的捕鱼能手。但最近十年来,河里能打到的鱼虾越来越少,从过去的每天至少五六十斤鱼,二三十斤虾,到近几年每天能达到一二十斤鱼虾都算是好运气,往日肥美的江河鱼已很难觅到踪影。
去年11月,他遇到了新问题:长江“十年禁渔”,渔民退捕上岸,罗玖明和父母同时“失业”。北碚区人社局工作人员上门,引导退捕渔民转产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罗玖明的父母已近六旬,参保后过不了多久就能领取养老保险,倒是不担心。但罗玖明年纪轻轻,又没有文凭,除了一身打渔的本领啥也不会,上岸后怎样生活成了大问题。
▲渔政执法船在江面巡逻。特约摄影 秦廷富 摄
罗玖明从人社局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退捕渔民中不少人都通过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找到了新工作,还有人选择了创业,上岸渔民创业还能申请创业担保贷款。但他从小在江面上长大,不愿改行。
针对罗玖明年纪轻轻,却有一身捕鱼技能的特点,北碚区为他量身定做了“上岸”方案——北碚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邀请他看护执法巡逻艇,并协助打击非法捕鱼行为。去年11月,罗玖明正式“上岗”,成为一名护渔人。
在护渔工作中,他的一身本事可发挥了大作用:哪片水域适合撒网,哪块岩石经常被用来绑定渔网,他都一清二楚。非法捕鱼者偷偷设置在草丛、岩石中的渔网,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和刚“改行”时的忙碌相比,如今的罗玖明工作轻松了许多,因为北碚嘉陵江水域的非法捕鱼行为越来越少了,现在出船巡逻一趟,能收缴到的渔具也不多了。但他仍然每天早早上船,把船打扫得干干净净。
不变的是工作地点,变化的是罗玖明的人生。
和罗玖明一样,目前北碚区261名退捕渔民中,有就业意愿的渔民已全部实现转产安置,转产安置率达100%。261名退捕渔民全部参加社会保险,社保参保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