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未来两年全国将培养康养服务人员500万人次以上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2020-11-22 10:14:04 | 记者:崔曜 | 编辑:柏云辉

      重庆日报讯 (记者 崔曜)11月21日,作为2020重庆英才大会的一部分,高技能人才信息发布会暨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2020—2022)启动仪式在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举行,来自长江经济带9省2市相关政府部门单位、职业院校、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等负责人及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参加活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2020康养职业培训计划(2020-2022)(以下简称“康养计划”),举办了“高技能人才发展·2020康养”论坛,并为2020年度十大“最美巴渝工匠”颁奖。

      据了解,“康养计划”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商务部、全国妇联组织实施。根据规划,“康养计划”目标任务是在2020年至2022年,培养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500万人次以上,其中养老护理员200万人次以上;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在全国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职业标准、培训师资和教材建设,不断提升康养培训基础能力。

      活动上,68个单位在会议上集中签约55个合作项目,项目包括共建世界技能大赛研究(研修)中心、长江经济带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长江经济带职业院校、中国(重庆)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中心等。

      本次活动在国内外引发热烈关注,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组织、知名企业、职业院校以不同方式参加了活动。远在欧洲的世界技能组织副主席、竞赛委员会主任施泰芬·普拉绍尔还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大会表达祝贺。此外,活动还为2020年度十大“最美巴渝工匠”颁奖,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授牌。

    嘉宾观点

    以“温度”与“智能”应对人口老龄化

      在“高技能人才发展·2020康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静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燕珉,创新奇智首席战略官、高级副总裁路一鸣等院士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了主题演讲,共同交流探讨高技能人才发展思路和举措,以及如何推进医养结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话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静晨:

      让老人获得高质量医疗保障

      ▲郑静晨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公共卫生难题,老年人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和服务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复为支撑,医养结合的思路或许是一种应对之道。

      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人照顾服务。

      从保障目的看,与传统养老模式一样,医养结合旨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帮助老人安度晚年;从参与主体看,它联合传统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为老年人提供新型养老服务;从服务内容看,由于引入了现代医疗技术,它能提供更专业和便捷的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从保障对象看,医养结合适宜那些无法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失智老人;从人性角度看,它同时考虑了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需求。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燕珉:

      养老设施建设应更注重细节

      ▲周燕珉

      养老设施与培训学校相结合能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让他们老有所居、老有所乐。

      养老设施不能局限于机械地执行相关设计规定。很多设计师对养老设施的认识仅限于满足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认为仅是在普通住宅的基础上去设置坡道、保证轮椅回转和加装扶手而已。事实上,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关注,例如:套型设计能否保证老人在各空间内视线和声音的有效沟通,卧室空间大小能否满足老人分床睡的需要,插座的高度能否让老人不必过度弯腰就可使用。

      未来居住空间要全面应对老龄型社会的需求,这是研究者和培训学校共同的责任。培训学校可以产学研相结合,既为养老设施输出人才,又为康养职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同时解决了康养人才短缺和教学中实践难开展的问题。培训的课程可包括老年客户的需求分析、社区及机构养老项目的设计实例、养老服务设施的维护等。

      创新奇智首席战略官、高级副总裁路一鸣:

      人工智能赋能养老服务

      ▲路一鸣

      人口老龄化不仅意味着一系列社会养老问题,还造成了工作人口越来越少。因此,企业必须考虑用AI赋能养老服务,研发人工智能领域的养老产品,缓解全社会对劳动力短缺的焦虑。

      在康养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社会上没有足够的护工,也没办法很快培训出来。就这个问题,人工智能能解决不少问题。在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围绕老人居家安全和健康管理,企业可以研发出具有安全看护、健康监护、生活照护、精神陪护等核心功能的机器人,用机器人填补护工缺口。

      与此同时,护工仍要学习新技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养老服务。例如,护工要学会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从大数据中解读老年人身体状态的变化,指挥机器人照顾老年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