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专访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刘旗:“十四五”时期重庆将全力建设文化强市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时间:2020-11-19 20:09:08 | 记者:韩毅 | 编辑:陈韫宇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韩毅)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我市文化旅游部门如何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乘势而上,奋力夺取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胜利?11月19日,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刘旗。

      促品质化,更高质量创新文旅融合发展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刘旗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科学擘画了中国发展新蓝图,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前方有目标,脚下有路线图,前行就会很踏实。”

      “全会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刘旗说,“十四五”时期,我市文化旅游部门将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力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

      全面提升文化艺术创作质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质量、公共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城市文旅形象传播质量,创新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让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消费“动能”,抓大文旅促品质化,以大文旅增强城市发展能级,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我们要力争到2025年,把重庆建设成为文化艺术繁荣、城市魅力独特、产品业态丰富、品牌形象显著、服务功能完善、环境安全友好、主体充满活力的文化强市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刘旗表示。

      打造品牌,更强声势绘制“山水之城”名片

      “切实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指导改革发展的实践遵循和思路举措,我们要对照全会《建议》要求,着力提升文化和旅游的产品供给、服务效能、发展环境,构建起各具特色的文旅发展格局,全面唱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让八方游客在重庆‘行千里·致广大’。”刘旗称。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持续打好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五张牌”,提升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创建一批市级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一批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

      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形成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一区两群”旅游发展新格局。

      以长嘉汇大景区建设为重点,把主城都市核心区建设成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世界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西部旅游集散中心;以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为统领,把渝东北城镇群建设成为集峡谷观光、文化体验、康养度假、户外健身为一体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把渝东南城镇群建设成为具有浓郁民族风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处桃园,民俗旅游和生态康养胜地。

      深化区域协作,联动四川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大力发展温泉康养、气候养生、休闲度假、自驾旅居、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新兴业态;建立旅游商品研发重点实验室,助推“重庆好礼”品牌化、产业发发展。

      紧扣期盼,更好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内容。”刘旗称,“十四五”时期,我市将进一步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具体举措包括: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红岩革命文物、石窟寺及石刻等五大保护工程,大力推动大足石刻研究院建设国际知名研究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设红岩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加强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推进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建设,打造文化艺术创作生产主阵地,实施舞台艺术、美术、影视等文化艺术精品工程,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勇攀艺术创作高峰;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激发文艺院团的生机活力,让国有文艺院团走进生活、融入产业、服务当代、服务大众。

      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品质。优化市级重大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建设十大文化设施;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发展;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建设,持续推动旅游厕所革命,加大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总部基地聚集发展,建成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多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大力发展音乐、舞蹈、动漫、游戏、演艺、影视、纪录片等产业。

      建立健全现代传媒体系。繁荣媒体内容创作生产,以内容促进传播效能提升,加快4K/8K、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广播电视融合媒体体系的研发应用,实现媒体新技术运用体系智慧化、数字化发展。以优质内容为核心,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转型升级。

      促进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及交流合作。围绕境外主要客源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及重庆国际友城、直航抵达城市,开展多种形式的重庆文化旅游国际宣传推广活动,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之窗项目为重点搭建重庆文化旅游国际传播交流平台,不断提升重庆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化水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