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讯(首席记者 颜安)10月1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扶贫办等相关部门获悉,作为今年全市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十大脱贫攻坚专项行动推进顺利,数据喜人。
产业扶贫方面,市农业农村委加大扶贫产业培育力度,抓好扶贫农特产品销售,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1-8月全市扶贫产业已到户46.7万户,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近80亿元,同比增长30.5%。新增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454个,其中贫困村192个;63.7万农民变股东,其中贫困人口11.4万。
消费扶贫是近期的热点,也是产业扶贫的“下半篇文章”,尤其是对今年疫情影响下的农产品上行具有特殊作用。今年以来,市商务委、市扶贫办开展了“战疫情、防滞销”消费扶贫行动,成功解决1.37亿元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难题;与此同时,推动国资、工会、教育、民政、文旅、工商联等部门出台消费扶贫政策,1-8月消费扶贫完成35.1亿元;此外,组织开展“渝货进山东”促进季活动,上线鲁渝消费扶贫协作农特产品产销对接平台,销往山东近3亿元。
就业是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今年受疫情影响,贫困群众出行难、稳岗难。针对这种情况,市人社局围绕贫困劳动力“出得去、稳得住、留得下”,“点对点”输送5万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并细化落实就业扶贫政策资金3亿余元。截至8月底,全市72.9万有就业能力、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均已实现就业,规模超过去年全年总数。全市2.6万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农村建卡贫困户以及本人残疾毕业生等困难毕业生就业率达到超过9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乡村旅游是促进贫困地区三产融合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市文旅委等相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投入8200万元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目前,14个贫困区县有2060个村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建立乡村旅游扶贫基地8730个。18个深度贫困乡镇均发展乡村旅游,共有乡村酒店及民宿接待床位达5600余张。今年上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乡村旅游综合收入仍然达到230亿元。
健康医疗扶贫方面,市卫健委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任务,精准开展医疗救治,强化疾控预防控制,建立健康扶贫监测预警机制——截至今年8月,全市因病致贫返贫户从建档立卡时的14.1万户减少到4925户,减少96%以上。贫困人口住院费用自付比例控制在10%之内,大病集中救治进度、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报障均达100%,县域内就诊率接近98%,贫困人口健康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初步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
此外,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社会救助、“志智双扶”等专项行动也同步推进,进展顺利。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将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时间里继续保持攻坚力度,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
附:重庆脱贫攻坚十大专项行动及主要目标
1.健康医疗扶贫专项行动:总体上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慢病和重特大疾病门诊自付比例控制在20%以内,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大病集中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以上。
2.产业扶贫专项行动:18个贫困区县累计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300个以上;扶贫产业覆盖劳动能力的贫困户95%以上,全市培育认定1000家以上带贫益贫效果好,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人数多的区县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
3.就业扶贫专项行动:累计帮扶贫困人员就业3万人,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100%参加职业培训,做到“应训尽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零就业贫困户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新建扶贫车间135个。
4.消费扶贫专项行动:实现中央单位定点扶贫、鲁渝扶贫协作、政府采购预留份额、市级扶贫集团帮扶等渠道销售重庆贫困地区农副产品8.2亿元以上;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基本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贫困村电商带头人、深度贫困乡镇产地集配中心、主打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全覆盖,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增长25%以上。
5.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行动:以1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及18个深度贫困乡镇为重点,新建成50个区县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争创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支持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创建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精品民宿)100家,打造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创建乡村旅游A级景区10个,开发旅游商品100个,建设100个乡村旅游“后备箱”基地。
6.扶贫小额信贷及金融扶贫专项行动:在政策性金融扶贫试验区累计投放信贷资金700亿元;扶贫小额信贷新增20亿元,获贷率超过50%,逾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逐步探索建立利用保险手段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
7.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专项行动:易地扶贫搬迁户“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建设确保上半年完成工程任务;搬迁户都有1个增收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社会保障全面加强。
8.生态扶贫专项行动:支持有扶贫任务的33个区县实施营造林627万亩、岩溶治理28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580平方公里;选聘使用生态护林员25000人;推动非国有林生态赎买试点10000亩。
9.社会救助兜底脱贫专项:聚焦失能、弱能贫困人口,聚焦未脱贫人口、致贫返贫风险大的人口,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快保,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10.“志智双扶”专项行动:举办“身边的脱贫故事”微访谈、“榜样面对面”宣讲活动各3000场,开展送演出进基层1000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00场,组织梦想课堂、“家风润万家”活动和“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各3000场、“法律进乡村”活动200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