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周传勋从事群众文艺辅导工作60余年 见证市民文化生活巨变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2020-09-14 06:43:45 | 记者:赵迎昭 实习生 胡雨彤 | 编辑:柏云辉

      87岁的周传勋每天都会上线学习《漫谈艺术理论与曲艺创作》。他为啥还要坚持学习?周传勋说,如今市民文艺素养不断提高,只有持续丰富和更新自身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市民开展文艺活动。

      周传勋已在北碚区文化馆从事群众文艺辅导工作60余年。他义务辅导群众达118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去年,他获得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

      60余年的群众文艺辅导工作,让周传勋见证了市民文化生活的巨变。

      “我最初从事群众文艺辅导工作时,市民只要学会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就相当满足了。”周传勋回忆,而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唱歌跳舞已深度融入市民生活,简单的文艺活动已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甜头,文化生活也更有滋味了。

      1957年,24岁的周传勋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把北碚区的“老大娘合唱团”训练出来并带领她们参加全市文艺汇演。“队员们基本都是文盲,开始根本不敢开口。”周传勋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整个文化馆一共15名工作人员,拥有不到10种乐器。那时,国家没有能力在文化上投入充足的财物。”

      1990年秋,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煤矿艺术节上,周传勋创作排演的四川清音《英雄的矿工英雄的山》亮相,获得曲艺二等奖。

      “这是我第一次带队到首都演出,获奖实属意外。”周传勋说。

      “参与演出的4位演员都是北碚区天府煤矿的工人,当年,教她们唱四川清音可不是件容易事。”为在全国演出中脱颖而出,周传勋在天府煤矿和工人同吃同住3个月,体验生活的同时教授四川清音。那次获奖,改变了4位参演工人的人生轨迹。她们有的成为业余文艺团体的台柱子,有的成为单位文艺骨干。

      “改革开放后,群众文化事业有了大发展。比赛多了,质量也提高了,参加全国各大比赛时,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周传勋说。

      退休后,周传勋仍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2011年,周传勋组建北碚龙凤桥街道重庆车灯基地代代传艺术团,并常年在基层开展群众文艺表演。2013年,周传勋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重庆车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重庆车灯、四川清音、四川盘子、四川金钱板、四川竹琴……周传勋说,市民对本地非遗和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针对非遗的专题培训和专业比赛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此外,在文化馆、老年大学等机构中学习艺术的市民也越来越多,一些课程“爆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群众文化机构44073个,全年共组织开展文化活动245万场次。“人们的素养和眼界都提高了,学习文艺更容易,有的节目教几遍就会。”周传勋说。

      周传勋介绍,他编撰的《川渝汉族民间音乐》有望今年出版,《重庆车灯》《北泉板凳龙》也在编撰过程中,“希望为非遗传承留下宝贵的史料,让更多市民感受到非遗的美妙。”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