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重庆|
  • 时政|
  • 区县|
  • 时事|
  • 理论评论|
  • 专题|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两江观察 | 3.5%!
    来源:两江观察微信公号
    时间:2020-07-17 13:38:39 | 记者: | 编辑:高艺珊

      好消息!昨日,重庆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透露,今年上半年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2759.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5%。在全球疫情爆发、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重庆外贸交出的这份成绩单,确实来之不易。

      这是重庆抢抓机遇,提前谋划,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出台系列举措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努力拼搏,一天也不耽搁,积极把时间抢回来,把进度赶回来,把损失补回来取得的成绩。

    微信图片_20200717134131.jpg

      ▲北碚区蔡家组团重庆新兴通用传动有限公司,质检员在检查出口齿轮产品质量。   秦廷富 摄/视觉重庆

      外贸稳

      在重庆上半年外贸喜人的成绩单中,有几个关键数据值得研读。

      3.5%!这是上半年重庆外贸的增速。1-6月,重庆进出口总值2759.2亿元,出口1699.6亿元,同比下降0.7%;进口1059.6亿元,同比增长11%。重庆上半年外贸逆势增长,关键是二季度的强力拉升,从4月开始由降转增“回暖”为标志,到5月外贸进出口总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再到6月出口总值增速更进一步攀升,验证了重庆关于“二季度是抢时间、赶进度、补损失的关键时期”的研判。由一季度的-14.1%,变为上半年3.5%的正增长,重庆外贸不仅把损失补回来,而且还实现了增长,大大提振了稳外贸的信心。

      27.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进出口业务呈增长趋势。受益于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放大通道的辐射带动作用,上半年重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进出口业务呈增长趋势。其中,东盟是重庆第一大贸易伙伴,上半年重庆对东盟进出口511.1亿元,增长1.3%;对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分别进出口220.1亿、132.5亿元,增长44%、1.1倍。同期,重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进出口占外贸总值的27.8%。

      50.2%!加工贸易实现稳定增长。1-6月,重庆加工贸易实现稳定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同期重庆外贸总值的50.2%,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同时,重庆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为外贸进出口培育新动能。比如,上半年跨境电商平台进出口清单数1476.71万份,货值30.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25.9%,成为外贸增长的有力支撑点。

      71.2%!开放平台对重庆上半年外贸进出口的贡献明显。目前,重庆已建成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保区、江津综保区、涪陵综保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3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这些开放平台上半年共计实现进出口1965.6亿元,增长13.7%,占重庆外贸总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4.9%增加至71.2%。可以看到,开放平台对重庆上半年外贸进出口的贡献明显,这也是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

      重庆自贸试验区则发挥了“试验田”作用,探索了企业“一保多用”担保管理模式改革,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减少业务操作时间。重庆自贸试验区上半年实现进出口2030.5亿元,增长9.6%。

      开放通道也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海关监管数据显示,中欧班列(渝新欧)上半年开行914列,进出口货运量56.9万吨,增长6.9%、8.1%;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输外贸集装箱9659个,增长52.37%。

      一个个数据表明,重庆坚定信心、化危为机,抢抓机遇、精准施策,科学调度、统筹推进,千方百计稳外贸收到了显著效果。

    微信图片_20200717134139.jpg

      ▲一列中欧班列(渝新欧)从位于沙坪坝区的团结村中心站驶出。   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四件事

      外贸进出口总值2759.2亿元,增长3.5%。外贸“由负转增”来之不易数据的背后,与重庆做好了四件大事密不可分。

      一是确保物流大通道畅通,为全球战疫提供紧缺医疗物资。货畅其流方能物尽其用。得益于重庆近年来大力推进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今年上半年,疫情在全球蔓延,重庆确保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国际航线等物流大通道畅通,为全球战疫提供物资。

      重庆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重庆防疫物资出口增长较快。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23.4亿元,增长94.7%;医药材及药品、医疗仪器及器械分别出口7亿元和1.7亿元,增长52.6%和43.1%。这是重庆外贸抢抓疫情催生的市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把抗疫战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成果的具体表现。

      二是深耕大数据智能化,“重庆造”智慧终端抓住“宅经济”机遇。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也催生出许多新需求新机遇。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居家办公、远程教育迅速火爆,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销量呈爆发式增长”。近年来,重庆大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智能经济蓬勃发展,相关智能终端企业正好抓住了“宅经济”这一机遇。电子信息产品仍是外贸进出口主力。

      数据显示,上半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同期重庆出口总值的74.2%。进口方面,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占同期重庆进口总值的70.8%。上半年,重庆电子信息产品出口1261.6亿元,增长5.2%。其中,笔记本电脑出口2550万台,增加7.9%,出口值724.8亿元,增长4.9%,量、值均列全国各省市第一,表现相当抢眼。

      以广达公司为例,今年复工复产后,广达公司新增3条SMT生产线,笔记本电脑日产量达17万台,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4.5%。

    微信图片_20200717134142.jpg

      ▲重庆上汽红岩逆势增长“加速跑”。  陈钧 摄/视觉重庆

      三是开启通关“绿色通道”,确保进口生鲜果蔬快速检疫过关。外贸进出口数量的多少,与通关效率成正相关。通关效率越高,商品的流通就越快,降低了时间成本,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一度受疫情影响的重庆进口生鲜业务已经常态化运行。为保障生鲜农产品快速通关,重庆海关推行了7×24小时通关模式,开启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大大提高通关效率。

      两江君注意到,今年上半年,重庆食品进口大幅增加,水果进口19.9亿元,增长2.2倍,肉类12.6亿元,增长1.4倍,粮食进口2.6亿元,增长22.6%,有力地保障了市民的消费需求。

      同时,作为重庆外贸进出口重要平台之一的江北机场,已实行“从开飞机舱门到发出提货通知1小时”作业模式,让全球美味更快、更鲜到达市民餐桌。

      四是推动产业链复工复产,助重庆汽车产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作为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出口的货物除了电子信息产品之外,汽车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得益于重庆全力推动产业链复工复产,让汽车产业出口业务飘红,“重庆造”汽车迅速进入“一带一路”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壮大发展新动能。

      到今年4月时,全市规上工业已复工复产99%。快速、稳定的复工复产,帮助重庆制造业抢回了时间。上半年,汽车出口4.6万辆,增长6.4%,全年出口有望突破10万辆。

      前不久,上汽红岩两江生产基地的50辆红岩牵引车,以陆运方式发往越南。除了越南市场,上汽红岩还在上个月向柬埔寨交付了200多辆特种车辆,以加速开拓东南亚市场。今年上半年,该企业的出口量就超过1000辆,与去年全年出口数量接近。

      5月8日,100辆东风风光ix5搭乘中欧班列(渝新欧)抵达德国,系“重庆造”乘用车首次乘专列批量出口欧洲,标志着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出海升级”取得新突破。

    微信图片_20200717134146.jpg

      ▲重庆自贸试验区西永片区。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重庆外贸交出的这份成绩单和重庆抢抓机遇、提前谋划、统筹布局是分不开的。

      2月,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明确要尽快组织外贸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研究出台稳外贸促发展的支持政策。

      3月,市委书记陈敏尔在调研重庆外贸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时强调,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推动复工复产,千方百计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动能。

      3月31日,重庆召开外贸外资企业发展座谈会,对外贸外资发展提出“七保七稳”具体要求,即保订单、稳市场,保供应链、稳产业链,保货运、稳物流,保资金流、稳信贷量,保企业正常运转、稳就业,保基本经贸服务、稳营商环境,保现有企业、稳市场主体。印发《重庆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稳外贸稳外资若干政策的通知》,涵盖了外贸外资企业加快复工达产、财政金融支持、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的政策。重庆海关出台11条支持举措,全力帮助外贸企业纾解疫情带来的生产经营困难,有序复工复产。上述举措为外贸数据回暖做好了铺垫。

      重庆外贸的逆势增长,说明疫情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阶段性、暂时性的,并没有改变全市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事实上,重庆外贸经受住了疫情带来的“压力测试”,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的特点得以释放。

      展望下半年,外贸发展环境将更加严峻复杂,重庆需保持清醒认识,把困难考虑得周全一些,把预案做得完善一些,把准备做得充分一些,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以更大力度维护产业供应链,稳住外贸与外资,保持工作力度不变,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变,重庆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完成外贸全年发展各项任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