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如何开展调查研究?“五步工作法”轻松搞定
    “秘书工作”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4-05-16 11:05

    调查研究是“三服务”工作的基本功。笔者在组织、参与调研的实践中,总结了“五步工作法”,试以几次专题调研为例进行介绍。

    第一步

    明确主题方向:先定好主题,再找好切口

    围绕中心选主题。这是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需求导向,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市中心任务,紧扣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文当其时、谋当其用,调研才有价值。

    小中见大找切口。切口选得好,调研才能精准破题。坚持以“小切口”做“大调研”,针对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重点问题,集中力量解剖麻雀。

    紧盯问题明思路。开展调研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能讳疾忌医,应坚持问题导向,大胆工作,把问题摸清,把原因析透,把对策找准,解决工作中的堵点痛点难点。

    比如,营商环境专题调研,主题大、内容多,如果选择“放管服”改革这个角度,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切口来一次各方面问题的全面检视,可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第二步

    摸清基本情况:先当小学生,再当调研员

    清空脑袋。“思维定势列提纲”“先入为主下结论”等做法容易捆住手脚、影响判断,导致调研难以深入。实践证明,结论一定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调研之前需要把脑袋“清空”,在逐步深入过程中实现从“一头雾水”到“有点感觉”再到“恍然大悟”。

    做足功课。调研不是“瞎子摸鱼”“盲人摸象”,应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否则难免说外行话,甚至闹出笑话。应以勤学好问的精神,虚心学习求教,尽可能多地掌握情况,蓄满水、充足电,切忌主观臆断、不懂装懂。

    备好计划。计划拟订得好,调研就成功了一半。调研组织者应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精神和态度,对调研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统筹推进,确保有序开展。

    比如,调研组成员对营商环境课题背景知识一知半解,可以请市县行政审批、住建等部门业务骨干“开小灶”补课,详细了解基本情况,着力消除知识盲点。

    第三步

    提炼意见建议:先兼收并蓄,再去伪存真

    广泛听。灵活运用访谈、座谈、暗访和体验等不同方式,与企业代表和基层干部群众聊天交心,通过探讨式、互动式甚至“吐槽式”等多种交流方法,让“调研看客”变成“调研主角”,努力听到真心话、捞到真情况。同时,兼顾各层级、各方面的调研对象,结合调查问卷、电话调查等方式拓展调研面。

    深入问。努力营造轻松的氛围,让调研对象放下戒备顾虑,打开“话匣子”放开说。应善于捕捉信息、及时追问,对认识模糊的,“打破砂锅问到底”,切实搞明白、弄清楚;对感觉“不托底”的,可以多一点延伸调研,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外出学。外出学习往往时间短、行程紧,想要取得真经,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紧盯可学可用的做法,力求每个地方都能带回一些经验,积少成多形成学习借鉴清单,结合实情转化成本地本部门的科学决策。

    比如,组织乡村振兴蹲点调研时,为了解蔬菜种植效益,选取的访谈对象既可以有蔬菜种植企业、种植大户、种植散户、蔬菜大棚管理者,还可以有县乡领导、农业部门业务骨干、基层农机站工作人员等。

    第四步

    深化规律认识:先全面研究,再找准对策

    从表面现象挖掘出深层原因。调研中掌握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形成的新认识未必全对,应本着求深求细求准的原则,在掌握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扒开浮萍看水底,努力抓住主要矛盾,找准症结,找出突破口。

    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综合收集的各种情况,概括、抽象为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对调研了解的问题和观点,保持怀疑精神,向有关部门、企业代表和干部群众等多方求证,做到见人见事、判断准确。

    从实际问题推导出解决对策。解决问题的对策有的来自群众的“你一言、我一语”,但群众的表达比较感性、零散,应结合上情下情和政策法规“多几个来回”,把有价值的信息梳理出来,对有疑问的信息及时核实,确保提出的对策精准到位。

    比如,营商环境专题调研涉及政府部门、经营主体等多方利益群体,被访谈者的观点往往出于自身立场,是否失之偏颇,是否“一家之言”,调研者应有清醒判断。

    第五步

    静心起草报告:先摊开手掌,再握紧拳头

    集思广益“议”。召集调研组成员发散思路,确定报告提纲,明确写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怎么写,统一思想、统一写法、统一风格。确定主体内容时,应兼顾群众关注的热点和调研掌握的新情况新问题,统筹反映全局问题、整体概貌、一般情况和局部问题、个别事例、特殊情况。

    披沙拣金“写”。起草报告,不是简单地堆积素材,而应有整理、有甄别。案例和数据最有说服力,结合调研情况,用实例下判断,做得好或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下一步应该怎么做等,都应在报告中亮明观点,方便决策参考。

    开门纳谏“改”。报告起草完成后,应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可以请专业人士和调研对象提建议,把错误的改过来,把遗漏的补上去,确保调研成果经得起检验。

    比如,我们起草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时,始终坚持用案例和数据说话,对调研得来的材料和情况,梳理成十余个表格进行比对分析,努力使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一目了然。

    编辑:张信春     审核:罗静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