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是托起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坚实力量。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体系和社会环境,努力培养大批既“铺天盖地”又“顶天立地”的技能人才。截至2023年底,我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3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168万名,高技能人才占比31.7%、稳居西部第一。
一群技能人才的竞相绽放,成就一方热土的蓬勃发展。
2023年,我市成功组织开展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大典型案例评选活动,深度挖掘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举措,全面呈现全市高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本期,我们聚焦十大典型案例——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重庆轨道集团,解码新时代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密码”。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 实现人才评育用良性循环
电网企业关系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技能人员是保障电网可靠运行的“主力军”,也关系着电网企业的“命脉”。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作为技术密集型的能源供应骨干企业,服务全市38个区县,约有1.8万名技能人员,占用工总量近55%。近几年,公司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施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管理,创新建立了“诊断评价—能力画像—精准培养—专项提升—深化使用”良性循环机制,全面打通技能人才培育链,培养了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评”是选人用人的重要基础。该公司分类构建技能人才能力评价标准,建立“一考双认证”机制,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发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工具,实现全过程电子化管理并生成能力分析报告,全面掌握技能人才队伍能力水平现状。
“培”是选人用人的主要路径。基于技能人才培训需求和能力画像,公司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在内容上,分为基础培训、专项培训;在方式上,推行集中培训或片区送培;在培训方法上,建立公司级、车间级、班组级三级培训网,形成模块化进阶式技能提升培训课程体系;在培养平台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实施一线班组“千名骨干”培养计划、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开展“导师带徒”活动,推进拔尖人才培养。
一批“精、气、神”十足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推动公司社会履责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公司被评为“重庆市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突出单位”。
重庆轨道集团:
“企校双制、工学一体”企业新型学徒制惠及近千名员工
在重庆轨道集团赖家桥培训中心,来自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的导师正在讲解轨道交通设施维修的理论知识,而他的学生都是轨道集团员工。
这正是重庆轨道集团践行新型学徒制的生动实践。
自2019年9月“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全面启动以来,轨道集团与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合作,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即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共同培养新型学徒。
轨道集团主要提供学徒和导师,实施“师带徒”,重在提升其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主要提供教师和标准,采取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徒的理论能力。
企业新型学徒制采取“理论脱产培训1个月+新员工三级培训1个月(2020年新增实操培训)+一对一师带徒10个月”的教学形式,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期间,学徒将跟随学院导师补理论短板,完成1个月的理论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分专业完成三级安全教育;与企业导师一对一签订师徒协议,通过“私人订制”在实践操作中提升技能水平。
在师带徒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企业导师,经轨道集团考核后,拥有更多的晋升机会。
截至目前,轨道集团已有近千名员工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中获益,171名企业导师获得了岗位晋升。“企业新型学徒制”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同时发挥了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深化校企合作,有力助推了企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
(王小寒)
编辑:王萃 主编:胡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