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特立两江·筑梦长师│长江师范学院与远古对话的密码——大江风骨园建设侧记

重庆日报·教育 2021-12-16 16:52

 今年,长江师范学院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回顾往昔,2004年学校启动两件大事:一是新校区建设,一是校名变更。

历史机缘

按照“一轴、二线、三脉、四区”的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学校拟以“山、水、园、林、石”为载体,打造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征和鲜明大学精神的校园景观。

学校原党委书记黄贵欣然受命,领衔校园环境建设。他率园林小组成员,徒步考察周边地质环境和水源状况,遍访重庆各地喀斯特石林、深山巨型奇石以及本地成片青石料,还深入长江两岸考察。在涪陵石沱镇江岸,他们发现一片“长江石林”,茫茫沙洲,卵石璀璨,数顷石林,坦陈其上,水枯而出,水涨而没,其势雄浑博大摄人心魄,其状千姿百态天造地化,大江风韵,尽显其中,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此后,学校多次组织地理、美术、建筑、园林专家前往考察,了解地质构造,发掘其文化内涵。石林所在地石沱古镇,春秋时期即有巴国先人围城聚居,农耕渔业发达,石林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花园坝”。远古时期的地质变迁,在石沱江畔沉积大片岩石,历经千万年江水冲刷、卵石涤荡,石质坚硬处高耸凸兀,石质松软处则打磨成圆润起伏的波纹或洞穿成孔,石林之中,巴人先民行舟拉纤遗迹清晰可见。“花园坝”位于三峡工程二期水位淹没线下,2005年春夏之交三峡大坝二期工程蓄水后,“花园坝”遗迹将永沉茫茫江底。

2004年底前,学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长江石林保护性开采暨在新校区建设长江石林景观事宜。2005年2月,重庆市水保主管部门批准了学校对“花园坝”石林进行抢救的方案。2006年仲夏,大江风骨园落成,时值“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长流之江、流长之江,铸就了学校与远古亲密对话的历史机缘。

▲“大江风骨”石林近景

脉络相承

“花园坝”原生态长江石林与其他奇石有质的区别,她的美学意蕴并非一般奇石的“瘦、皱、漏、透”,而是具有长江自然文化和川江人文精神的生命体。建设过程中,学校力求再现长江石林的整体美、空灵美、意境美,赋予石林景观的感受性、历史性、反思性意义。

2005年初春,学校斥资100余万元,在整体拍照、编号、景石连线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机械、液态膨胀等方式,在三峡工程二期水位蓄水前夕,集中一个月时间,保护性采集奇硕景石4000余吨、1300余件,利用400余车运至校园,十月金秋正式动工建园。

大江风骨园以自然长江、人文长江两条脉络置石。自然长江脉络:从滴水崖山顶至鉴湖出口,依山傍水,以石写江,作丰约之裁,因俯仰之行,微缩各拉丹冬雪山至东海6300里长江的自然生态,沿线设置“雪山滴露”“通天胜迹”“浪击金沙”“川江号子”“荆楚神韵”“星垂平野”“涛声帆影”等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景观,根据景石群特点从西北向东南沿河、沿湖排列,至鉴湖东岸,200余件波浪式景石群置于湖畔,意表“浩浩长江水、东逝无停波”之境界。

▲ 远望鉴湖“长江石林”

人文长江脉络:选取长江流域典型人文符号,点缀于石林景观之中。在滴水崖山顶立碑勒石,东侧篆刻“源”字,西侧书写《长江源》碑文,示警明志。在涌泉桥西端,置巨幅线雕《石沱江畔图》和大江风骨园名碑。荷花池东岸置“太白渡”主题景观,西岸雕刻三峡纤夫“足印”,南端利用原生石滩雕刻北宋黄山谷“钩深堂”“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和“六艺”图案,再现涪陵古代教育遗迹。鉴湖环路西侧的“长江诗碑”,雕刻有历代名士歌咏长江、三峡、涪陵的著名诗句。鉴湖环路以东的溪流畔则置立巨幅长江水系图《龙腾九州》。鉴湖东北岸的“放歌广场”,状如“天圆地方”,《长江之歌》歌词刊刻其中,由曾任涪陵师专党委书记、后任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的杨圭言先生题写。两条脉络相互交织,亲水顺势,绕池环湖,鸟瞰大江风骨园,其整个形状似数学符号“∞”,天造地化,奥妙无穷。

▲校园 “大江风骨”剪影

(王小寒)

编辑王萃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