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教育·儒雅璧山】教育如何与城市共生长?璧山从“深化改革”中寻找“创新解答”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
立足于璧山区委区政府“儒雅璧山·田园都市”的发展定位,璧山区教委以“绿色教育·儒雅璧山”为办学理念,推动教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在这片91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璧山区教委从“深化改革”中寻找“创新解答”,以改革促品质,以品质促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改善教育民生,以教育发展助推全区高质量发展,为打造都市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并推动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了强有力的教育动能。
以改革促品质
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
倾力打造领航学校、争取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全面落实教育资助……2020年,璧山区教委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推动当地教育打开新的发展局面。
▲老师手把手教同学们绘画
在这些措施成效的背后,包含着璧山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努力,在创新实践中实现高质量育人——
老师“教好”,全力打造领航学校。璧山中学大力推进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牵头“1+10”项目带动全区中学共同发展;实验小学以评价改革为主线优化学生软件评价系统,“1+9”项目向“9+N”延伸,辐射引领全区小学,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生动局面。
学生“学好”,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璧山区教委制定了《璧山区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三年规划》及实施方案,重点实施“56”计划,逐步构建起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适应现代教育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管好”,优化完善教育评价。探索创新增值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既注重终结性评价,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质量提升。
▲同学们在智慧教室学习
▲新教师参加集中培训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璧山区教委提质培优,向课堂要质量,靠实力出成效。
在深化改革、提升育人品质的过程中,发展规划“播种”,初步拟订《璧山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领航全区教育事业;基础建设“开花”,璧山中学枫香湖校区建成投用,城区新增初中学位3000个;队伍建设“施肥”,组织232名新教师参加30天的集中培训,厚植璧山教育情怀;人才培养“结果”,璧山中学高考重点上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智慧教育“创优”,璧山区及实验小学、御湖小学分别荣获教育部2019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
以品质促发展
“纵”到底、“横”到边、“深”入心
璧山是重庆向西发展的桥头堡。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深入,教育领域积极贡献发展力量,知识、智慧、创意互相碰撞,机遇、挑战、突破交替推进。
6月,璧山区与成都市锦江区、璧山中学与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签约。
10月,璧山区和璧山中学以副理事长单位身份,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
6月至今,璧山与锦江已多次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项目合作……
川渝合作在教育领域紧锣密鼓行动,必将吸引更多优质资源集聚璧山,为璧山注入新的前进动力。
乘着时代东风,发展在出题,教育做文章,除了在“双城记”中唱响好声音,璧山教育也在立德树人、民生保障、产教融合、区域发展等多个领域齐发力,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幼儿园里准备进行升国旗仪式
▲学生享受“营养午餐”
产教融合“纵”到底,区教委紧密联系企业,及时掌握产业动态,优化调整开设专业;校企双方采取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园校互动等方式实现共建共享。
民生保障“横”到边,学前教育普惠在园幼儿数覆盖率达到89.26%,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今年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全覆盖工程和贫困学生免费享受“免费午餐”,精准做好教育资助、控辍保学、扶贫扶志工作。
立德树人“深”入心,璧山区教委坚持“五育”并举,强化思政课主阵地,让立德树人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生活。
璧山教育事业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未来将建成“国家产教融合城市璧山先行示范区(大学城西区)”,形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产业发展集聚创新,供需两侧密切互动、产教两端高度融合”的新格局。
(文秀月 许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