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名师微论坛③│校企合作培育高技能人才,产教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全媒体 2020-10-10 14:16

智能和技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培养更多智能人才、技能人才,为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提供有力保障,是我市技工教育必须扛起的责任担当。

作为技工教育发展的“顶梁柱”,技工院校教师“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照亮学子人生路的擎灯者,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躬耕教育和行业一线;他们也是勇立教育改革潮头的弄潮儿,以不破不立、融合创新的手段潜心培育时代工匠。

本期“名师•名校•名校长”——重庆市技工教育“三名工程”大型系列报道活动之“名师微论坛”栏目,邀请到我市三位技工院校名师,看他们如何在搭建平台、引企入校中发挥促进作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上且行且思,推动订单班开设、一体化课程改革等,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学校育人提速,为企业发展培优,为社会进步赋能。

名师观点》》》

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轨道运输与管理工程系主任黄兰华:

作为轨道交通学校,我们秉持“全面客户满意”的办学理念,专业的设置方面紧紧围绕全国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需求。为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我们与全国十省十七市开展了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共育、双向赋能、一企一品的校企人才共建计划,实现校企双方人才共育、文化共融、基地共建、过程共管、成果互认。

具体而言,在教学方面,与企业实现六个“共”:共商计划、共授课程、共研教材、共建基地、共同评价、共培师资。在学生教育方面,与企业协作,采用“1+1+1+1”(每一个订单班均配有1名班主任+1名企业班主任+1名军训教官+1名心理辅导员)育人模式,促进企业文化进校园,促进优秀学生培养成果互认。

与此同时,在校学习期间采取244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搭建起对话职业的桥梁。其中重点有“四环节”:初步认知职业和岗位、学习岗位工作任务、体验岗位工作内容、跟岗完成转变,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完成从学业到职业身份的转变。

重庆市艺才高级技工学校教师宋江丁: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产教结合、校企融合是必由之路。因此,我根据学校教学整体安排,经常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和典型工作任务,同时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根据工作过程构建一体化课程,以此推动我校专业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面,更需引入企业资源,培养市场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以汽修专业为例,一是利用校内资源和条件,引入企业管理制度,成立“汽车服务中心”,开展汽车维修保养服务,将生产与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产学一体化;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角色扮演法”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同事关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以准工人的身份进行学习;三是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进校,宣讲企业理念,提前让学生了解企业,从而更好地使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

重庆市新华技工学校教师屈少毅:

作为一名技工院校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职业技能,更要对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促进作用。一方面,在学校开设工作室,吸引学生加入,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商业项目,在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磨练学生意志力。另外一方面,还要积极联系外界公司,主动优先推送我校毕业生到企业实习,锻炼学生的商业制作能力。此外,还要积极地与已经毕业的同学保持联系,收集岗位需求,为在校学生就业创造便利条件,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目前,我们已经引进了重庆金博越、源创映画等影视广告设计公司的重要项目,让学生在增长见识的同时,还能取得一份不错的额外收入。

为促进学生就业,我还会经常浏览招聘网站,为学生分析、明确企业要求,为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在学生缺乏信心时,我会引入已经完成的商业任务,分发给各小组同学,让学生在实作中明确短板,提高协作能力,同时持续提供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提升信心。

(策划/王小寒)

编辑黄丹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