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乡村教育这片平凡的热土上辛勤耕耘,默默守望,是严师、亦是慈父,用真情传师爱、铁肩担道义、爱心护成长……这就是他——重庆市南川区第一中学校教师丁显均。
从教27年,担任班主任25年,丁显均秉承“不流失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从教理念,以人格塑造人格,用爱心培育爱心,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把青春和热血默默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点亮了山区教育的一盏明灯。
多年来,丁显均自始至终坚守在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多次主动放弃进城从教和转行的机会。在班主任工作中,他真诚关爱每一名学生,对贫困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加关注,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学生生病了,他总会赶紧送去医院;雨天,路远的孩子不能回家,他总会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对于留守儿童,他会利用假日进行家访;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先后资助过20余名学生。他从来不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坚信“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他精心规划,通过微信、QQ、钉钉等,认真组织高三两个班学生进行线上语文二轮复习,定时进行线上检测评价。他以防控疫情为契机,以身作责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动,教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呵护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予以尊重,让学生真正从心灵深处感化和触动,这才是教育对爱的诠释。”丁显均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他总是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为学生做表率,通过眼神与学生交流,用真情唤醒学生,让学生在他的一言一行的关切中感悟人格的力量,师者的魅力。
对课堂教学,他情有独钟,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中学语文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他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动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他向课堂求质量,积极践行新课改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改革,构建了南川一中“三·三·八”课堂教学范式。教学中,他以《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南,围绕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积极渗透德育教育,积极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带头上示范课、研究课,积极落实课堂教学范式三个层次要素、三个贯穿要素、八大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红线,训练为主线,实现“教学评”一致性。长期的课堂实践、研究与积淀,使他的课堂教学逐步形成了“亲切质朴、扎实高效”的教学风格。
他还格外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通过自修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先后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市南川区名师名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现为南川区高中语文骆永杰名师工作室成员。他立足于课程改革新理念,追踪把握教育改革新动向,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需求,时刻以读书为乐,认真做好了多本学习笔记。
他坚持教学与教研科研并进,站在教研教改的最前沿,开拓创新,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南川区创建“全国课改实验区”“全国课改实验示范区”期间,从自身做起,主动参与学校课程顶层设计,积极编制和修订学校课程方案,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曾在全国课改实验区交流大会上交流发言,连续4年被南川区教委评为“课改先进个人”。他还多次担任南川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监测命题教师,多次承担区级教师培训主讲任务,数次在全区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作交流发言。
丁显均努力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扎根乡村、以身作则、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争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他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着对乡村教育的爱,成就着一名乡村教育守望者的梦。
(策划/王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