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人文课堂|打卡景点的前世今生 纸盐河街:曾经比洪崖洞还热闹
重庆成为网红城市以来,吸引着境内外游客竞相前来旅游打卡。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月11日发布数据,2019年春节期间游客接待前60位城市中,重庆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725.98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实现旅游总收入180.29亿元。仅洪崖洞一个景区,就接待游客68.6万人次。你们知道吗?在洪崖洞外,曾经有一条“纸盐河街”,其景象比洪崖洞还热闹,由于其地名消失,现在却鲜有人知晓,今天我们跟随民俗专家李正权老师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作者介绍
李正权,重庆民俗专家,出版《质量心理学概要》《建筑心理杂谈》《重庆地名杂谈》《九开八闭重庆城》《青春从文革战火走过》《质量送我上青云》等20余部专著(含与人合作),发表论文数百篇、小说散文等上千篇,多次获重庆市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1945年的洪崖洞,纸盐河街就位于洪崖洞外,因紧邻纸码头和盐码头而得名
消失的纸盐河街地名将重新启用
纸盐河街位于洪崖洞外,现嘉陵江滨江路下。早年,纸盐河街是重庆人耳熟能详的一条街巷,东接千厮门正街,西接镇江寺,面临嘉陵江,背靠洪崖洞,蜿蜒有一里多路。纸盐河街就因临江一面有纸码头和盐码头而得名。当年,重庆城吃的盐、用的纸,都是从那码头卸下的。
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和旧城改造,一些街巷消失了,那街巷地名也就跟着消失。一个地名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那些独具重庆特色的老地名就这样消失,非常令人惋惜。为了保护文化、留住乡愁,2月18日,渝中区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收集消失地名共1168条,形成了《渝中区消失地名名录》,决定重新启用纸盐河街、天成巷、七星巷、维新街、接圣街等5个已消失地名,以让这些富有文化底蕴的老地名重放光彩。
早前,洪崖洞被企业家看中,建起颇具重庆特色的饮食休闲街。开始,在那高架桥下还设立了纸盐河街风情街。坐在那酒吧里,望着嘉陵江上船来船往,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可能是经营不善,可能是为了停车,那风情街如今又撤销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官方重新启用旧名,城市旅游建设的不断投入和发展,纸盐河街也会随着它紧邻的洪崖洞一样,重现往日热闹。毕竟缺了纸盐河街,洪崖洞也就缺了一段繁忙而又艰辛的历史。保留纸盐河街这个地名,又可以引起重庆人的一些记忆来。
▲早前,洪崖洞外的高架桥下设立了纸盐河街风情街,是一条颇具重庆特色的饮食休闲街,后因各种原因被撤销
纸盐河街历史久
民谣说:“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当年,重庆及云贵川藏几乎都不产棉花,棉花、棉纱大多来自江浙。江浙的棉花、棉纱在千厮门转口,于是千厮门就“白雪如银”。
千厮门得名于《诗经》“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千厮者,千座仓廪也。很早以前,千厮门就是重庆货物的集散地,千厮门城里有专门进行棉花棉纱交易的市场,那条街就叫棉花街。千厮门还有纸码头、盐码头、粮码头、煤码头、大码头(棉花、棉纱、药材)一长串,被看作重庆城的仓廪。
纸盐河街就是这座仓廩的重要组成部分。纸盐河街因为紧邻纸码头和盐码头而得名,1925年,卢作孚创立民生公司,开辟的第一条航线就从盐码头起航,驶到合川。渝合航线一直经营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停航。
纸盐河街旧风貌
纸盐河街地势较低,相对平缓。靠洪崖洞一侧,全是捆绑房、穿逗房,三四层楼不等。靠江一面尽是吊脚楼,几根杉木撑着四四方方—座木楼,或只有一楼,或一楼一底,摇摇晃晃,挤挤匝匝,叽嘎叽嘎,不是茶馆、饭馆、酒馆,就是烟馆、栈房、商铺。临街的楼上伸出酒幌来,在河风中飘曳。入夜时,汽灯、油灯、电石灯把小街照得金黄一片,显得温馨而又亲切。小贩的吆喝声和酒客的划拳声汇成一片,站在沧白路城墙上也能听见。半夜三更,酒店打烊,便有三三两两喝得二昏二昏的纤夫、下力汉摇摇晃晃在那街上窜来窜去。安静了一个多时辰,天还没亮,小街又喧闹起来。家家都在生火,烟雾便弥漫了那街那悬崖和那静静流淌的嘉陵江。直到一条条轮船开出码头好久,才渐渐平息。
解放前,住纸盐河街的人,不是扯船子(纤夫),就是下力人。那时,农村凋敝,大量破产农民涌到城里来,没有资金,没有文化,只有下力,交一笔押金作入会(入场)费,当船工、纤夫、搬运夫、挑水工。没钱交的,特别是家里女性多的,就只有洗衣。直到深更半夜,那纸盐河街都还可以看到一排排洗衣人躬着背背在那江边洗衣。而一到早上,那洪崖洞悬崖下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里,一根根晾衣杆伸出来,五颜六色的衣服在阳光下飘动着,给纸盐河街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纸盐河街的衰落
因为码头众多,货运繁忙,1958年之前,千厮门码头甚至比朝天门还要热闹。江边总是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柏木船,纸盐河街上总是奔忙着担、抬、扛、背的搬运工,把那并不宽畅的石板路挤成一条滚滚的人和物混合的杂乱流水。那搬运工全都黑着皮肤,汗流浃背,哪怕肩上压着两三百斤,也一路小跑着,一路喊着:“看到!看到起!”让人避让,生怕多耽搁哪怕那么两三秒。
重庆城就是在这些搬运工人的肩头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他们,哪有什么“千厮仓”?哪有什么“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轮船代替了木船,机械代替了人力,公路代替了水运,纸盐河街便逐渐衰落。
20世纪6 0年代初的一场大洪水,把临江一面的吊脚楼几乎全部冲垮,把靠洪崖洞一侧的木楼房也冲成了危房。在政府安排下,灾民转移他地,那吊脚楼再也没有修复。洪水过后,堆积在街上那一米多厚的泥沙无人清理,纸盐河街就结束了它繁华的历史,基本上被废弃,连名字也被改为纸盐河巷。修嘉滨路时,纸盐河街就被掩盖在那高架桥下。
不久之后,随着政府全面提升打造“两江四岸”景观,随着一些老地名逐步恢复,纸盐河街也将涅槃重生,我们期待着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