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年创3000万元!巫山500位“陪读妈妈”陪娃又就业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彭瑜
    时间:2024-03-07 21:57

    ▲“陪读”妈妈送孩子上学后,就在就业帮扶车间上班。记者 彭瑜 摄

    新春开学,蹇心兰没有远赴广东打工,留在了老家巫山县大昌镇。每天早上,她送女儿到大昌小学后,就赶到不远处的恒阳服装制造有限公司上班。

    在大昌镇,像蹇心兰这样一边带娃,一边在就业帮扶车间上班的陪读妈妈大约有500人。去年,她们共创产值3000万元,占全镇GDP“半壁河山”,其中出口产值达900余万元。

    “既能陪娃,还能创收。”3月5日,大昌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春节前,镇里就对全镇就业扶贫车间用工需求进行摸底统计,又新开发整合了200个岗位,满足陪读妈妈们的就业需求。

    打工妈妈返乡陪读创办服装厂

    恒阳服装制造有限公司的老板叫邓依菊,曾经是一位“陪读妈妈”,也是全镇第一个创办服装厂的家长。

    邓依菊与丈夫育有1个孩子。早前,夫妻二人前往福建打工,把孩子们留给老人喂养。

    “老人只能管生活,学习却帮不了多少忙。”到2010年,邓依菊虽已晋升为车间管理,但孩子马上念初中,老人也年老体衰,夫妻二人商定,丈夫继续在外打工,她回家赡养老人、陪娃读书。她告诉记者,“有大人陪伴,娃的成绩、生活等都有了很大改变。”

    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仅靠丈夫赚钱养家,不但手头紧,邓依菊还担心丈夫吃不消,但自己下地干农活又赚不了几个钱。她一直想干点啥,既能陪娃娃读书,又能减轻家庭的负担。

    其实,在大昌镇,像邓依菊一样的“陪读妈妈”还不少,有的打牌搓麻将,有的在场上打零工,有的白天种地、晚上回出租房陪娃,有的根本就没啥事做。

    “当时就想把大家组织起来干点事。”邓依菊联系上老东家福建的工厂,拿到了加工服装的订单后,就添置设备、购买材料,在大昌镇菜市场办起了服装加工厂,“一下子就招了60人,全是30到50岁的陪读妈妈。”

    虽然大家心灵手巧,但因为没做过服装加工,都需要培训,浪费了不少布料,邓依菊也因此整整亏损了两年,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到2014年,陪读妈妈们的加工技术逐渐熟练,加工的服装品质也得到商家的肯定,大多数人每月能挣到4000元左右。福建工厂开始让邓依菊加工棉衣、滑雪服等出口美国的订单。

    ▲邓依菊在检查刚刚加工完成的服装。记者 彭瑜 摄

    500位“陪读妈妈”陪娃又就业

    到服装加工厂上班,既能挣钱、也能陪娃,还能赡养老人。邓依菊在大昌镇成了名人,闲得没事的来了、在家种地的也来了、外出打工的不出去了,甚至牌桌上的“陪读妈妈”也要找她上班。

    “一个加工厂显然满足不了她们的就业需求。”大昌镇镇长程明介绍,大昌镇是教育大镇,全镇共有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等17所学校,常年在校学生7000余人,辐射官阳、平河、福田、双龙、巫峡、当阳、三溪、骡坪等周边10来个乡镇,场镇上常年有2000多“陪读妈妈”。他表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们支持鼓励像邓依菊这样的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带动就业。”

    2013年,邓依菊关闭了菜市场的服装加工厂,在大昌车站附近租下1000平方米场地扩大服装厂;2021年,她又在大昌高中学校前门对面租下6个门面共700平方米场地,开了另外一家服装加工车间,解决了30多位陪读妈妈就业,方便大家上班和接送娃娃上下学。

    田少贵因为家中两个孩子没人照看,2015年也回到大昌镇,一边陪读、一边在邓依菊的服装厂打工。其实,田少贵之前在深圳打工18年,也有服装加工和车间管理经验。

    见“陪读妈妈”就业需求大,田少贵也在大昌小学附近创办了服装加工厂,解决了50名“陪读妈妈”就业,生产套装、冲锋衣,出口俄罗斯。

    “从扶贫车间到就业车间,陪读妈妈就业队伍越来越大。”大昌镇社保所所长万小平介绍,截至目前,大昌场镇上的就业帮扶车间达9家,直接解决了500余名“陪读妈妈”就业,她们加工的服装远销沿海,甚至海外。她透露,“2023年,陪读妈妈创造产值达3000万元,其中出口有900余万元。”

    谋划打造“陪读妈妈”就业产业园

    “陪读妈妈带来的不只是产值。”大昌镇分管教育的副镇长龚道权告诉记者,有了家长陪读,家庭教育有了很大起色,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文明习惯也逐渐规范起来,特别近年来的高考成绩变化很大,“可以说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万小平称,孩子高中毕业了,上大学花费更大,很多“陪读妈妈”选择继续留在服装厂上班;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陪读的重要性,陪读群体持续增多,就业需求也越来越大。

    邓依菊与同行们就实施灵活就业方案,一是根据学生作息时间,为陪读妈妈量身定制上班时间,上午8点-11点、下午2点半-5点、晚上7点-9点上班,方便她们为孩子准备好一日三餐;二是家有老人、病人、小孩的特殊家庭,服装厂采取上门送料、收货的方式,让她们一边照顾家人,一边居家加工创收。

    “陪读妈妈群体也引起了客商的投资兴趣。”邓依菊告诉记者,去年,福建的客商了解到大昌镇有数千名“陪读妈妈”,年龄集中在20-40岁之间,是企业急需的人力资源,便前来考察,打算在大昌投资建厂。她说,“但因为场地一时落实不下来暂时作罢。”

    年初,大昌镇又对全镇陪读情况进行了新一轮统计,全镇陪读家长达2000多人,70%是“陪读妈妈”,多数人都有进服装厂上班的意愿。

    为此,大昌镇走访各就业帮扶车间,整合开发出200余个岗位,解决了200位“陪读妈妈”上岗就业。与此同时,大昌镇对可利用地块和闲置房屋进行调查摸底,同时向县里争取各项政策支持,谋划打造“陪读妈妈”就业产业园,用好用活“陪读妈妈”这一优势资源。

    编辑:代修凤     主编:彭瑜      审核:何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