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锐评|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稳步提升!成渝地区协同创新总指数三年增长57.07%
    重庆日报客户端 记者 张亦筑
    时间:2023-12-29 17:48

    ▲12月29日,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2023年度重庆市区域与行业科技竞争力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指数成果发布会举行。记者 张亦筑 摄

    12月29日,2023年度重庆市区域与行业科技竞争力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指数成果发布会在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举行,现场发布了《2023年度重庆市区县科技竞争力评价报告》(简称《区县报告》)、《2023年度重庆市行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报告》(简称《行业报告》)和《202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指数》(简称《成渝指数》)3项智库成果。

    ▲区县科技竞争力综合得分区域分布图。来源: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区县科技竞争力:渝北、九龙坡、江北排名前三,17个区县排名上升

    科技竞争力是衡量科技创新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的是区域和行业科技创新资源、政策环境、人才技术、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的能力与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指引。

    据介绍,“重庆市区域与行业科技竞争力评价”系列研究报告是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科智库”项目组,为了解重庆科技创新发展情况,持续掌握重庆科技竞争力水平,从2014年开始持续开展的系列研究工作。2023年,项目组在往年已有报告的基础上,继续以大数据和传统统计资料相结合的数据搜集方式,在部分指标和分析内容上进行了优化,编制形成了《区县报告》和《行业报告》,对我市38个区县和12大重点行业的科技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区县科技竞争力综合(一级指标)得分及排名。图表来源: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区县报告》显示,2022年全市区县科技竞争力排名前3位的区县依次是渝北区、九龙坡区、江北区。从“一区两群”来看,区县科技竞争力排名情况如下:主城都市区排名前5位的区县依次为渝北区、九龙坡区、江北区、沙坪坝区、涪陵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排名前3位的区县分别为万州区、梁平区、垫江县;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排名前3位的区县分别为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同时,《区县报告》还对比分析了各区县科技竞争力排名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22年排名上升的区县有铜梁区、梁平区、丰都县、合川区、黔江区、涪陵区、奉节县、九龙坡区、巴南区、江津区、永川区、荣昌区、垫江县、巫山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云阳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17个区县。

    “各区县科技竞争力排名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22年度区县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可以为市级及区县科技主管部门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战略研究部副部长王超超表示。

    ▲重庆市十二大重点行业在全国的排名。图表来源: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行业科技竞争力:高端摩托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科技竞争力处于全国第2位、第5位

    《行业报告》显示,2023年,高端摩托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科技竞争力处于全国第2位、第5位,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轻纺行业分别处于第6位、第7位、第9位,软件信息服务和轻合金材料均位于全国第10位,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行业分别处于第11位、第13位、第15位、第16位、第19位。

    从区县来看,渝北区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4个行业中排名第1位,九龙坡区在高端摩托车、轻合金材料2个行业中排名第1位,在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新型显示、轻纺6个行业排名第1位的区县分别为沙坪坝区、长寿区、江津区、渝中区、北碚区、巴南区。

    “当前,重庆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张欣表示,项目组建议,重庆可以围绕“四链”融合发展,从四个方面着手提升产业能级:一是建强产业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先进材料等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二是提升创新链,发挥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作用及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完善资金链,畅通“四链”融合“血液”,借助资本力量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产业化发展。四是夯实人才链,提升人才品牌的重庆辨识度,进一步优化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

    ▲成渝地区协同创新指数表现。图表来源: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成渝地区协同创新:2022年成渝地区成果共享指标增幅最大,较2020年增长109.77%

    据了解,《成渝指数》是在过去两年成渝地区协同创新指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2020年为基期年再次编制形成,旨在为成渝地区持续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新的决策助力。

    “2020年来,成渝地区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所副所长曾婷说,《成渝指数》显示,2022年成渝地区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20年的100.00(基期)提升至157.07,较2020年增长57.07%,年均增速达25.33%。

    她介绍,项目组构建了资源集聚、创新合作、成果共享、产业联动、环境支撑等5项一级指标,以及17项二级指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指标体系,其中,二级指标在此次发布的《成渝指数》中进行了优化,新增“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删除“国家级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进一步反映成渝地区协同创新的核心能力。

    ▲成渝地区协同创新指数一级指标表现。图表来源: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成渝指数》显示,从一级指标来看,2022年成渝地区成果共享指标增幅最大,较2020年增长109.77%,年均增速达44.83%;其次是环境支撑指标,较2020年增长82.36%,年均增速达35.04%;第三是产业联动指标,较2020年增长53.42%,年均增速达23.86%。相对而言,资源集聚、创新合作2个指标的年均增幅较小,资源集聚指标年均增速为8.12%,创新合作指标年均增速为10.87%。

    从二级指标表现来看,除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投入总量、成渝地区专利申请合作数量、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高技术产业利润等4项指标外,其余13项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连续增长。成渝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增幅最大、年均增速达74%,其次是成渝地区专家共享数量指标(73.21%)、成渝地区高速公路和铁路密度指标(52.94%)。

    如何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对此,项目组也提出了以下建议:

    协同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联合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联合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合作建设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

    协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新兴技术及产业发展加强协同攻关,聚焦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协同攻关。

    协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跨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协同共建技术转移机构,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协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

    协同推进成渝地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协同推进两地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协同推进创新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区域政策协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加强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共引共享。

    编辑:代修凤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