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开州区汉丰湖畔南津故里,药香宜人,“2022·第三届三峡道地中药材交易博览会”在这里举行。本届药博会参展企业45家,比上年增长50%。
汤料、蛋糕、面膜、香囊……三峡道地中药材借助现代科技和创意,以“大健康产业”的“新角色”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拓宽销路同时也将中药材附加值提升了5%以上。
据统计,本届以“三峡中药材·根植原生态·助力大健康”为主题的三峡药博会,通过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招商引资引智及产销对接活动,共签约32个重点项目,签约金额达38.5亿元。
▲2022年10月31日,开州区城南故津广场,2022·第三届三峡道地中药材交易博览会现场,嘉宾正在了解药材。记者 谢智强 实习生 谭文宇 摄/视觉重庆
红枣山楂丸,开胃也开心
在药博会展场,开州区中医院药剂科杨莉用木制的模具,制出红枣山楂丸。大拇指大小的这种丸剂,酸甜软糯,补脾开胃,吸引不少小朋友试吃。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根据体质在日常生活中适当食用药膳,有助于保持健康。”开州区中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到该院开中药调养身体的市民越来越多,还有不少人专程来开药膳的方子。对此,该院准备与相关企业合作,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群开发汤料等。
三峡库区及秦巴山区中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材种植面积规模较大,其中仅开州就种植中药材32万亩。但本届药博会展示的产品已不再仅限于中药切片、饮片。在药博会现场,还有不少展商摆出陈皮茶、银杏茶等帮助减肥降脂的茶料,以及提神醒脑的中药材香囊等,利用中药材原料实现保健功效。
▲2022年10月31日,开州区城南故津广场,2022·第三届三峡道地中药材交易博览会现场,嘉宾正在了解中医护理。记者 谢智强 实习生 谭文宇 摄/视觉重庆
茯苓百合制面条,价格翻一番
在展台前,开州青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建民忙得团团转。他的企业在面条中加入百合、天麻等中药材,大受欢迎。其中250克的百合面条售价10元,比普通小麦面条价格高了一倍多,购买的人还络绎不绝。“以前是求便宜、吃饱,现在是要求健康、养身。”加入抢购队伍的吴先生表示。
袁建民原本是做中药材种植,基地约有1000亩。最近两年,他发现生活水平提高后,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买健康”,于是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加入了中药材的各类面积、桔梗泡菜等日常食品,让基地中药材实现“内部消化”,利润也有保证。
来自四川开江的刘华则推出了用银杏做的足浴包。“现代人节奏快、压力大,我们用银杏制作的足浴粉可以帮助大家减轻疲劳,睡个好觉。”刘华说,开江全县种植银杏1万亩,以前银杏叶主要作药用。通过与科研团队合作,企业开发出足浴粉、面膜,以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更多种植户增收。
在展厅,山药桃酥、茯苓蛋糕、银花饮料等中药材深加工产品占比,较上一届增加了20%以上。
▲2022年10月31日,开州区城南故津广场,2022·第三届三峡道地中药材交易博览会现场展示的开县木香。记者 谢智强 实习生 谭文宇 摄/视觉重庆
菜品加药膳,更受食客欢迎
在药博会现场,开州颇有名气的餐馆老板吕本勇这里看看,那里逛逛。
“去年开州提出发展药膳,我们发现这是可以创新的领域。实践证明,中药材与菜肴相结合,对餐馆发展壮大作用很大。”吕本勇说。
去年以前,吕本勇已开发出几十道以中药材为辅料制作的菜肴,如以天麻和雪参制作的“来自雪宝山的问候”,虽然价格比普通的菌汤稍高,但几乎是每桌必点;加入薄荷后,麻辣鳝鱼在火辣之余,多了份清凉;以三峡库区盛产的红橘为“碗”盛装羊肉,增添橘类的清香……
“中药材已经不再是汤汤水水,也是日常保健的一部分,可以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市农委总农艺师韩以政表示,“大健康”产业带来的应用空间的拓宽,不仅满足了市民对健康美好生活的需要,也确保了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让中药材种植者有了更稳定的增收渠道。
▲2022年10月31日,开州区城南故津广场,2022·第三届三峡道地中药材交易博览会现场,市民正在选购。记者 谢智强 实习生 谭文宇 摄/视觉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