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院士、专家学者共话科普:应当围绕新时代、大科普、高质量的方向去开展
    重庆日报客户端 张亦筑 谢智强 见习记者 云钰 实习生 冉罗楠
    时间:2022-07-28 22:22:01 | 编辑:罗建军

    我国科普工作开展面临怎样的新形势?如何发展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如何推进科普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7月27日,“科学与中国”20周年科普工作座谈会在雾都宾馆举行,近10位两院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普研究所、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科协、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科技馆等单位的10余位专家学者和一线科普工作者围绕“新时代科普人才队伍及体制机制建设”展开研讨。

    ▲2022年7月27日,雾都宾馆,“科学与中国”20周年科普工作座谈会现场。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谈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公众的科学素质与经济发展正相关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作为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科普工作关系到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关系到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表示,如今,科普工作应当围绕新时代、大科普、高质量的方向去开展。在他看来,大科普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普,不论是中国科学技术最高代表的院士群体,还是基层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农技人员,都应该参与科普工作的开展,形成全社会化的大科普格局。

    “公众的科学素质与经济发展是正相关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和平说,江苏省无锡市2021年人均GDP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而他的老家江阴市,是无锡市下辖的县级市,2021年的GDP总量高达4580.33亿元,已经多年蝉联无锡市第一。之所以能实现长期可持续高速发展,与当地重视科普工作,公众整体科学素质较高密不可分。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良也深表赞同。在他看来,城市的经济高速发展,拥有较好的科普环境是重要原因之一。科普工作如何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也值得理论研究工作者深入研究。

    谈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一个好的科学家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科普工作者”

    新时代的科普工作,对科普人才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谁能做科普?实际上,做科普的没有特定人群,谁传递了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思维,就是在做科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武向平举例说,在一所中学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学会一个科学原理或科学实验,每个学生都站在讲台上把他的所学讲给其他学生听,把知识点传递给他人,这就是做科普。在他看来,科技工作者懂得科学知识,可以开展科普工作,但其他人也可以在传播科学知识方面做更多努力。

    此外,他还认为,开展科普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保持科学性、严谨性、趣味性。科技工作者是科普工作者,同时也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去不断学习。“我们任何时候都在做学生,只有把自身素质提高了,掌握了更好的科学知识传播技巧,才能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

    “要做好科普工作并不简单。一个好的科学家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科普工作者。”杨玉良也认为,科学家在开展科普工作时,也需要进行系统培训,从而更好地去普及自身的专业知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周忠和认为,要壮大科普人才队伍,一是离不开法治化,二是离不开市场化。

    “目前,我国正在推动《科普法》的修订,这是在科普领域推动法治化的重要举措。”他表示,法治化涉及很多方面,比如科普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就是其中之一。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花了很多精力和心血去创作科普作品,应该受到知识产权保护,这对于推动科普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

    此外,他还认为,科普是一项公益性活动,但也离不开市场化,要壮大科普人才队伍,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就要做好公益性和市场化的结合。

    谈科普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科研平台应该更多地面向公众开放

    如何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对于这一问题,在座院士专家也展开了热烈探讨。

    “我们于2002年启动‘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以来,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注重依托以院士为代表的高水平专家团队,全力打造科学普及国家队,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全社会构成全民族科学根基作出了贡献。”高鸿钧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科普工作对各方协同发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应该更多地面向公众开放,并开展常态化科普活动,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开展科普工作离不开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表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特别是中国科协和地方科协组织,有组织、系统地开展科普宣讲,这对于推进科普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在他看来,搭建科普平台需要体制机制创新。比如,去年4月在武汉揭牌启用的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就是一种创新。作为全国首个开在城市公园、与公众直接面对面的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已累计邀请10余位自然生态领域的院士及知名学者开讲自然通识课,组织中小学生参与自然生态研学等公益活动,并制作科普短视频,在线上各平台综合传播量过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为什么现在很多老太太喜欢看电视上的科普广告,看了之后还要掏腰包买产品?说明人家讲的内容吸引眼球,对他们有吸引力。”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杨正林看来,我们不仅要加大科普投入,还要创新科普形式,利用多样化的手段传播科学知识,制作更多高质量的科普作品提高吸引力,让科普变得更加喜闻乐见。

    “从科学的内涵与外延来看,内涵就是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对科学作贡献,外延就是科学的普及与传播。”重庆医科大学校长、教授黄爱龙说,科技工作者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但科普讲究的是科学传播。利用互联网的手段,我们可以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化繁为简,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常识,传播给公众。

    主编:匡丽娜

    审核:隆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