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接连下了好几天阴雨的铜梁区少云镇海棠村天空放晴,海棠村艾草采收服务队队长陈胜英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她立马向服务队的队员挨个打电话,通知他们在村东头集合,准备开工收割艾草。得知消息后,重庆真艾农业公司负责人陈平也立马吩咐厂里的工人,调试设备,做好加班生产的准备。
一时间,村里因为艾草的收割、鲜叶的打包、加工又变得热闹起来。
看着丰收在望,村党支部书记彭忠感慨万千:村子能有这么大的变化,与5年前的一份规划书有关。
海棠村距离铜梁城区30分钟车程,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与周边的其他村社没啥两样。青壮年外出务工挣钱,土地闲置,村集体“空壳”。镇里村上也一直在想办法,但一直没能找到适合的农业项目。2017年7月,陈平的一份艾草种植规划书,引起了镇干部的注意。
▲村民在基地进行艾草管护 受访者供图
陈平是土生土长的少云镇大庙村人,小时候由于生病长期服用过艾草等中药,因此对艾草有着特别的感情。2015年发现艾草市场的商机后,陈平多次前往全国各地考察论证,2017年,他试图劝说村民规模化种植艾草。
“艾草是农家院坝、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一种野草,目前市场供不应求。经过全国考察,实地种植试验、产出核算,一亩地至少能有2000元的收入,若是套种农作物,亩产更高,且管理粗放不需要投入太多劳动力,艾草种苗、技术我负责提供,成熟收割后保底收购。”陈平一边介绍产业,一边和镇村干部算起了经济账。
经过实地调查取样、召开院坝会,镇里决定与陈平签订艾草种植合作协议,并拿出了包括海棠村在内的6个村社的1300余亩坡地种植艾草。
根据协议,公司负责先期垫付艾草种苗以及提供种植技术,同时还承诺按市场价回收;村集体则需要将村民的零散土地进行集中,通过整合再将土地交给公司耕种,最后公司按照当年艾草的种植效益(扣除前期垫付的艾草种苗费用)与村集体进行分红,其中公司占51%、村集体占49%;而艾草的种植、管理、收割、运输,村民都不需要出力,全由第三方社会化的专业服务队进行打理。
第一次种乡野随处可见的艾草,大伙心里都没底,彭忠也只有硬着头皮挨家挨户去动员。
“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村民收入都是有保障的。彭支书你放心,亏不了大家。”陈平的承诺让彭忠和村民逐渐消除了对发展艾草产业的疑虑。
按照这种运营模式,2018年端午节海棠村的艾草迎来了第一次收割,这让海棠村八社的脱贫户练帮行很是兴奋。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3亩多荒地从村集体分得了2000多元,加上到陈胜英的服务队务工,一年下来也有7000多元收入,同时,端午前后还能利用空闲时到陈平厂里捆绑鲜艾叶,一天也能挣回100多元,“想不到一把年纪,在家门口还能挣这么多钱。”
看到村民依托艾草都增加了收入,彭忠悬吊的心也放了下来。然而对陈平来说,收购艾草只是计划的第一步,他的目标是生产与艾草相关的养生产品。
“艾草在河南南阳通过深加工制成的系列产品,价值不菲,而且南阳生产的艾草产品占据了中国80%的市场,年产值超500个亿,市场仍是供不应求。”当年12月,陈平便在少云镇建立了生产车间,引进机器设备,进行艾草的深加工。
当年3月,铜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消除“空壳村”要求,鼓励将艾草这一资源优势转变为特色产业,成立了艾草产业领导小组,投资1000万元发展艾草产业,创建了“原乡小艾”艾草品牌。
▲市民在体验艾条产品的制作过程。记者 赵伟平摄
铜梁区农业农村委产业发展科相关负责人熊杰说,铜梁依托艾草资源,正打造集艾草种植、产品研发、艾文化体验、养生保健、农旅融合的艾草产业集群,力争艾草产业年产值达数亿元。同时,建立艾草产业发展培训班,带动更多农户、业主规模化种植艾草。鼓励更多的加工企业,入驻高新区研发生产更多艾草产品。
目前,真艾农业公司通过艾草全产业链发展,年销售鲜艾叶4万吨,艾叶深加工产品卖到重庆近千家足浴店,部分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欧美、东南亚等地,形成了集艾草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目前公司有艾灸、艾条、艾香、足浴包、艾草精油等30多款养生产品,今年年产值预计有8000万元。”陈平说。
如今,经过四年多的发展,铜梁已在维新、安居、太平等乡镇(街道)发展艾草基地1.1万亩。看到区里对艾草产业的支持,陈平也有了新打算:他想在海棠村修建一座艾草博物馆,展示与艾草相关的习俗文化和艾草系列产品,同时建一个休闲观光、体验采摘、品牌营销的艾博园,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