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两江新区今年做了这些事
当前,重庆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庆日报记者12月24日从两江新区获悉,作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两江新区正把科技创新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速产业创新、强化川渝合作、优化创新生态。两江新区已然成为重庆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两江新区供图
平台支撑,强化创新示范
10月14日,“物质科学与大国重材”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在两江协同创新区举行。
该论坛不仅是新材料产业领域的一场盛会,也是共谋制造强国大计,促进先进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
促进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两江新区先后打造了两江协同创新区、礼嘉悦来智慧园、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三大创新平台,形成了从研发到展示再到应用的完整场景,高端要素加速聚集。
其中,两江协同创新区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累计引进大学大院大所40家,集聚高端创新人才1600余人,落地国家级、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个,累计立项各类科研课题150余项,转化成果48项,培育孵化企业57家,并与重庆本地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发展。
礼嘉悦来智慧园打造“智慧生活的一天”,布局60个体验场景、130个体验项目,展现智能化在高品质生活中的引领作用,丰富拓展“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精心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美丽智慧湾区。
▲ 礼嘉智慧公园。两江新区供图
在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一幢幢创新楼宇耸立在山水之间,优美的创新环境让这里集聚了包括腾讯公司、猪八戒网等在内的620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工业互联网、汽车软件、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研发应用等产业链条不断壮大。
除了三大创新平台之外,两江新区还依托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优势,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建成市级及以上双创载体39家,累计孵化企业3000余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孵化器数量居全市第一。
“科创+产业”,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仅有100多名员工的重庆摩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超高精密3D打印系统,最高精度可达2微米,而同行企业能达到的精度水平一般是50微米。公司负责人邹斐说,此前这一先进技术在国内应用有限,曾让企业很苦恼。
为鼓励新技术应用,两江新区建设技术共享平台,将摩方的3D打印技术开放性地提供给企业及院校使用,降低了客户使用新技术的门槛;另一方面依托落户的40家科研院所联合企业攻关下一代精密打印技术。重庆摩方因此很快打开了市场,并获得了今年全球光电科技领域大奖。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解决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我们坚定‘科创+产业’导向,构建政、产、学、研相互赋能的科技创新生态。”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飞说。
▲两江协同创新区。两江新区供图
今年,两江新区陆续发布了包括《两江新区关于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 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重庆两江新区打造产业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1—2023年)》《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2021年重点任务》等1+2政策体系,产业创新是其中的重点。
一方面,两江新区加快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汽车、电子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其中,依托“六国九地”的研发布局,位于两江新区的长安汽车已经成功掌握500余项智能化核心技术和近400项新能源核心技术,推动其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之一。今年前11个月,长安汽车销量已经突破了200万辆。
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加大创新力度。以机器人产业为例,目前两江新区已引进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项目近30个,基本形成集研发、应用和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以及智能装备产业链,同时自主研发了22款机器人,建成了14条自动化示范线。
此外,今年以来,两江新区扎实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大力实施“链长制”,同时还面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方向组建了一批产业创新联合体,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数据显示,两江新区已经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18家,市级研发平台342家。在此推动下,新区今年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
▲长安汽车生产线。两江新区供图
川渝携手推进协同创新,优化环境打造优良创新生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将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今年4月,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联手成立了八大产业旗舰联盟,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科技创新产业联盟。
在两大国家级新区的推动下,两地的创新企业、科研院所等也互动频繁。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校在两江新区、天府新区分别布局了重庆研究院和四川研究院,为了最大限度强化协同创新,两院负责人互相任职,如川院副院长王博任重庆院投资总监,刘伟同时任川院和重庆院院长助理等等。
不仅如此,两家科研院所还联合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川渝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轻量化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以轻量化创新中心为例,重庆研究院基于两江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特点,成立重庆供应链中试平台,负责材料的中试,并协调所有的供应链资源。四川研究院重点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负责材料理论研究,包括高导热材料、免热处理材料的理论模型建立等。
同时,两江新区还积极优化创新环境,打造优良创新生态。
一方面,结合“放管服”改革,两江新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成渝地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等试点,并携手渝北区、北碚区、江北区等实现“四区通办”。其中,第一批“四区通办”事项清单,涵盖了市场监管、建设、社保、税务等12个部门、215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
另一方面,2020年1月,两江新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打造百亿级科技创新投资基金群,促进供给体系、需求体系、金融体系三角框架相互支撑更加适配,形成“政产学研资用”协同创新的生态链。截至目前,已经有613家科技型企业累计获得贷款17亿元。
此外,为进一步营造更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两江新区还联合重庆大学举办了明月湖科创实验班,在今年重磅推出了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并在今年举办了“智汇两江”活动300多场,逐渐成为创新创业者“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三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