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工作座谈会召开,为奋力书写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总体谋划。
今年2月,市政府印发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将聚焦推进文旅融合的“山地”特色城镇化发展、构建文旅融合引领的产业体系和联动武陵山区一体化发展三大重点任务,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
“十四五”期间,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6区县如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做特做优”?重庆日报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和相关区县带您一一揭晓。
黔江区
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
▲黔江城市建设。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十四五”时期,黔江将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围绕“一中心一枢纽三区三地”目标体系加快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高水平打造“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在支撑渝东南、联动武陵山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加快建设重要经济中心。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以上。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建设一批区域功能平台,推动“十四五”期间GDP年均增长7%。
加快建设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构建“4高6铁”铁路网和“1环8射”高速公路网,改造提升武陵山机场。到2025年实现至重庆中心城区1小时到达、成渝地区和武陵山区主要城市2小时到达。
加快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打造城市大峡谷景区和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联动共建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和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到2025年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
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发展集聚区。力争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以“果桑猪”为主导、“粮油渔菌”为特色发展现代农业,做优做强卷烟及配套、新材料、消费品、节能环保等制造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会展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区域协作发展示范区。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交通、产业等领域协作。深化市内对口协同发展,建设“重庆高新区·黔江产业合作示范园”。深化东西协作,联动武陵山区发展。
加快建设公共服务高地。提升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布局高等教育,增强教育集散功能。加强三级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增强医疗集散功能。推进“七馆一院”建设,提升公共文化体育供给质量。
加快建设对外开放高地。加快武陵山机场国际化步伐,建设渝东南铁路、公路、航空物流中心,谋划建设铁路运输海关特殊监管区、保税物流中心。
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筑牢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以上。精细建设中心城区。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构建“镇村生活圈”,建设一批宜居村庄。
武隆区
发挥“区群”节点作用 打造主城都市区后花园
▲武隆芙蓉湖国家湿地公园。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十四五”时期,武隆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贯彻落实“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发挥武隆联结重庆主城都市区、联通黔北的重要节点作用,锚定“生态立区、旅游立区”扎实奋斗,加快建成渝东南旅游集散中心、主城都市区后花园,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把握城乡发展新机遇,高标准规划建设凤来新城。加快建设成为全国近郊型公园城市新典范、现代高品质生活宜居样板地、区域高水平协同联动桥头堡。
走好文旅融合新路径,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全面掀起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加快构建千亿旅游主导产业,努力将武隆打造成为全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枢纽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争取仙女山机场开通航线12条以上。
形成绿色发展新方式,建设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争取全区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途径,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推进“东部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和“西部产城景融合发展拓展区”协同发展。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打好“全国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及加工品供给地、全国康养旅游消费目的地”两张牌
▲石柱有机莼菜基地。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十四五”时期,石柱将聚焦“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聚力“风情土家·康养石柱”价值定位,以打好“全国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及加工品供给地、全国康养旅游消费目的地”两张牌为抓手,坚定不移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康养经济、建设康养石柱,建立健全产业完整、业态丰富、优势互补、功能齐全的现代康养产业体系,提高康养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国山地康养经济示范区、渝东鄂西新兴综合交通枢纽、全国山地康养公共服务中心,努力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
到2025年,全县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工业、康养休闲旅游业为支撑的现代康养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六养”业态和服务更加丰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康养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5%。展望到2035年,石柱将基本建成全国生态康养胜地,成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建设成渝地区康养经济示范区。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国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及加工品供给地、康养消费品产业基地和全国康养旅游消费目的地,成功创建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4个以上。
建设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以县城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力争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万人。
建设渝东鄂西新兴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构建“七高四铁两港一场”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和“一环七射八联”县内骨架公路网,基本实现1小时主城、2小时成都及武汉、30分钟周边区县及城周乡镇的“123”交通格局。
建设全国山地康养公共服务中心。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以康养项目建设为突破,推动全县现代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打造武陵山区践行“两山论”样板
▲秀山清溪场镇龙凤花海。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十四五”时期,秀山将发挥渝东南桥头堡城市作用,提升在武陵山区的城市服务功能和产业带动能力,打造武陵山区践行“两山论”样板和武陵山区腹地、渝湘黔鄂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地、文旅融合新高地、要素资源集聚地、对外开放前沿地、重要门户枢纽、重要生态屏障“四地一枢纽一屏障”为主要抓手,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推动秀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总量突破4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上市企业达到3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9%,森林覆盖率达到60%等。
展望2035年,届时秀山经济体量再上新台阶,桥头堡城市作用充分发挥,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双50”中等城市基本成型,经济强县、文化强县、教育强县、人才强县、医疗卫生强县、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全面建成。
“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包括:全面提升产业竞争能力,打造实力桥头堡。全面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打造宜居桥头堡。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桥头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打造开放桥头堡。全面繁荣社会各项事业,打造幸福桥头堡。
“十四五”时期共规划重大项目300个,预计总投资3003.9亿元,计划投资1290.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38项,新开工项目226项,储备项目36项。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树立乡村振兴酉阳新旗帜
▲酉阳龚滩古镇。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十四五”期间,酉阳将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全面落实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行动方案,充分发挥酉阳渝鄂湘黔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节点作用,坚持走生态优先型、城乡互动型、文旅融合型、区域协同型高质量发展之路,锚定“树立一面旗帜、用好两个宝贝、把握三大要领、抓好四件大事”1234战略目标,加快建设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将酉阳打造成生态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试验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示范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排头兵”,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树立“一面旗帜”。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市场运营、规划先行、品牌引领、治理同步”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树立乡村振兴酉阳“新旗帜”。
切实用好“两个宝贝”。努力把生态宝贝做到极致,建设自然资源自然资本强县。努力把人文宝贝做到极致,建设国家级民族生态文化核心区。
深刻把握“三大要领”。把握“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有机衔接”要领,把握“注重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要领,把握“坚持政治生态、发展环境、干部队伍建设有机推进”要领。
全力抓好“四件大事”。推动10平方公里桃花源新城建设,建设桃花源至菖蒲盖景区大通道,全力争取渝湘高铁(酉阳段)早日开工建设,推动桃花源旅投集团公司探索改革创新试点。
“十四五”时期,围绕基础设施保障、城镇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引导、生态环境优化、社会民生保障、乡村振兴发展等,全县共规划重大项目360个,总投资2036亿元,其中“十四五”计划投资1000亿元。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高水平打造“世界苗乡·养心彭水”
▲ 彭水蚩尤九黎城。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十四五”时期,彭水将紧扣市委市政府对彭水发展的目标定位,高质量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特色宜居城、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产业发展区、生态文明示范县,高水平打造“世界苗乡·养心彭水”。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
进一步优化空间格局。构建“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城乡发展格局。按照多功能组团一体化发展理念,高品质打造老城、新城、蚩尤九黎城“三城一体”中心城区,积极打造乌江画廊生态旅游示范带、郁江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畅通高效快速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实现“40分钟主城、1小时周边、1.5小时县域”交通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充分发挥“1个市级重点帮扶乡镇+3个县级重点帮扶乡镇+8个县级重点帮扶村”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
优化升级生态产业体系。打造35亿级清洁能源产业、20亿级健康食品产业、20亿级特色轻工产业、15亿级苗医苗药产业、10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52%。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以建设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和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为重点,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提档升级现有景区,开发建设新景区,打造特色鲜明、体验丰富、联动发展的全域旅游示范区。高质量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世界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蚩尤九黎城、摩围山、阿依河、乌江画廊等精品景区的辐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0亿元。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为契机,推动城市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深入实施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等四大工程,“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300亿元,带动形成2500亿元规模的重大投资项目库,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左右。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加强茂云山、七曜山自然保护区和长溪河鱼类自然保护区管理。以乌江、郁江、长溪河、芙蓉江等为纽带,加快河流廊道绿化和流域生态化。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