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不断刷新中国页岩气开发新纪录 涪陵页岩气田开发缘何跑出“加速度”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时间:2021-10-18 06:46:55 | 记者:白麟 罗斌 | 编辑:罗建军

    如果把页岩气的储层,想象成一个鱼池,页岩气开发,就是“钓鱼”。想钓得多、钓大鱼,就必须具备高超的技术。

    位于重庆的涪陵页岩气田明显钓到了“大鱼”——10月8日,该气田累计生产页岩气400亿立方米。自2012年12月启动开发建设,到实现累产200亿立方米,该气田用了近6年;从200亿到300亿,用了19个月;从300亿到400亿,只用了17个月。

    在涪陵页岩气田开发之前,中国在页岩气开发技术经验上,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如今,涪陵页岩气田却不断刷新中国页岩气开发新纪录。是什么支撑着该气田跑出“加速度”,成为了全球页岩气开发的“中国样本”?

    ▲2021年10月8日,在涪陵焦石1#扩压裂平台,技术人员正在集中控制中心,对压裂过程进行智能监控。 记者 罗斌 摄

    在优质“鱼池”钓“大鱼”

    在时任江汉油田采油院采气工艺研究所所长李远照看来,先进且完善的技术体系,是涪陵页岩气田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

    “以压裂为例,页岩气储层非常致密,必须用桥塞把长水井段一段段隔开,分段压裂。如何精细分段一直是行业难题。”李远照说,涪陵页岩气田要在优质“鱼池”钓“大鱼”,就必须形成特色压裂技术。

    对此,采油院和涪陵页岩气公司合作,根据水平段井眼穿行轨迹的起伏情况,细分井段,在复杂井段,段间距加密,在平缓井段,段间距相应加长。“类似加工带鱼,根据鱼身形状合理切段,鱼身粗就切短点,鱼身细就切长点,才能让鱼更加入味,更加鲜美。”

    去年至今年以来,采油院累计为气田37口井进行精细水平段分段,每口井都获得了高产。

    除了开发长水平段特色压裂技术,涪陵页岩气田在开发过程中,还形成了“井工厂”压裂技术、压裂液示踪剂等特色技术,助力了高效优质开发。

    8月30日,焦页42号平台,国内首次页岩气4口井同步压裂施工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国内页岩气单平台压裂连续压裂施工段数最多、总加砂量最多、总加液量最多等7项施工纪录。

    “同步压裂,就好比织鱼网,分别把鱼网的经线、纬线织得更加密集,让鱼儿无外可逃。”时任采气工艺研究所副所长王小军形象地比喻。

    王小军介绍,从今年开始,涪陵页岩气田在压裂液中加入示踪剂,监测压裂对邻井的影响,追踪压裂液在地底下的流向和波及区域,以此判断相邻井地层裂缝的连通性,而裂缝是页岩气的逸出通道。这样,开发单位就能能顺藤摸瓜,找到“鱼儿”(页岩气)在复杂地层里的游动方向,及时“捕捞”。

    目前,涪陵页岩气田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可复制推广的气藏综合评价、水平井优快钻井、长水平井分段压裂、试采开发配套及绿色开发配套五大技术体系。得益于这些自主创新技术,中国也成为了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完全掌握页岩气开发成套技术和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国家。

    ▲2021年10月8日,在涪陵焦石1#扩压裂平台,技术工人正在紧张作业。 记者 罗斌 摄

    打破国外垄断的“万能作业机”

    页岩气田要实现高效优质开发,实现设备和材料国产化也是一大关键。

    过去,页岩气开发设备和材料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对此,涪陵页岩气田充分利用产业链完整的优势,加强装备工具研发攻关,打破国外垄断。

    银白色的钢管一圈圈缠绕在滚筒上,在阳光下发着暗哑的光,这就是在涪陵页岩气田大名鼎鼎的国产连续油管作业机。

    在气田,工人们更喜欢称它为“万能作业机”。它细长的油管可在不用压井的情况下,钻进数千米的地底,灵巧地进行钻磨桥塞、下放桥塞、射孔、打捞工具等许多井下复杂作业。如今,连续油管作业技术已成为改变油气工业生产方式的“杀手锏”技术。

    涪陵页岩气田开发之初,选用哈里伯顿连续油管服务公司等国际知名的连续油管技术,施工成本较高。

    为打破技术垄断,经过大量前期试验与研发,江汉石油工程公司决定采用国产连续油管作业机。但由于涪陵页岩气水平井集井筒压力高、水平井段长、井筒状况复杂、需钻除的桥塞数量多,连续油管钻塞时,经常遇到井筒倾角变化带来的阻力,严重时会发生自锁现象,即使加大钻压,连续油管也很难再继续钻进……这些困难,给连续油管钻塞作业带来极大挑战。

    对此,技术人员采取边应用边改进的办法。他们在连续油管车的原有基础上,加装视频监视系统,使施工过程实现“现场直播”;为注入头加装计数系统,使起下油管的数据更准确;加装操作室报警系统,提升设备操作的安全性;指重传感器由液压型改进为电子型,避免由于液压油温导致的数据不准。

    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技术人员还大胆创新,研制“迷宫捞筒”,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于产气剖面测试,成为产气剖面测试通井打捞的必备工具;研制“强磁打捞器”,可有效清理连续油管钻塞后残留在井筒内的金属碎屑,最多一次打捞出11公斤的金属碎屑,将井筒清理干净,便于后序施工。

    改进创新后的连续油管作业机频繁创造施工纪录,更让连续油管行业中的“老牌劲旅”大吃一惊。

    目前,涪陵页岩气天所有关键开发技术均100%实现国产化。国产桥塞与多级射孔、油基钻井液、牵引器测井、地质导向等4项国产化技术的应用,降低施工成本70%,按100口井测算,与国外油服公司相比,降低工程造价6.09亿元。

    ▲2021年10月8日,在涪陵页岩气产出水处理站,工作人员正在展示处理后的清水。 记者 罗斌 摄

    大小创新比比皆是

    近年来,涪陵页岩气田各类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也成为气田上产的核心助力。

    一来到涪陵页岩气田3号和4号脱水站,李东的心情就十分愉悦。经过他和小伙伴的共同努力,这两个脱水站再也看不到长期放空的熊熊火炬了。

    李东是江汉油田采气一厂采气技术服务部副经理,该部门管理着涪陵页岩气田30座集气站、4座脱水站,是涪陵页岩气田重要的上产阵地。过去,李东心头一直件事情放不下,那就是脱水站的放空燃烧问题。

    由于页岩气特殊的生产模式,容易造成脱水站设备和管线憋压,要保证安全生产,就必须对设备和管线内的页岩气及时进行放空燃烧。当脱水站处理量大时,放空燃烧能源浪费也大,且对周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李东总想消灭“长明灯”。他成立青年创新工作室,决定先从气田处理量不大的3号、4号脱水站入手研究技术难点。

    天天守在现场查流程、看参数、想改进,所有人把“压箱底”的功夫都使出来了,终于想出一系列改进“妙招”:在吸收塔出口处加装液位调节阀,增加闪蒸罐,加装紧急切断阀和再生撬循环泵联锁等。经过10多项技术改进,3号、4号脱水站“长明灯”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目前,李东也正在想办法消灭处理量更大的1号、2号脱水站的“长明灯”问题。他相信,一定会让气田熊熊燃烧的放空火炬彻底消失不见。

    “这样的创新在我们气田比比皆是。”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表示,近期该中心在压裂中运用新型电动压裂机组,相比柴油压裂机组,可以减少燃料成本49%,降低噪声13%,减少施工人员50%。此外,中心研发增压开采技术目前运用于气田84个集气站379口气井,日增气达354万立方米,累计增产33.35亿立方米。

    据了解,为加快成果转化,涪陵页岩气田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专家团队的人才资源,成立了国内该行业内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与重庆市涪陵区政府、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国土房管局投资共建重庆页岩气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力打造起开放式高端研发平台。气田开发单位参与的“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展顺利通过国家能源局验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