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一个新型工科学院。通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坚持“创新求是,立德成材”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紧密对接重庆市新能源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开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三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在校学生800余人。
学制:4年 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面向智能材料、光电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等功能复合材料产业重大需求,能从事功能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分析与表征、新材料技术开发与应用、生产过程管理及控制、团队运行与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复合材料、化学纤维、新型建筑装饰材料、陶瓷、水泥、家用电器、电子电器、汽车企业、钢铁企业、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与材料相关的企业从事新产品开发、工艺设计和生产管理等工作,也可到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工作,可考研继续深造,以及到高职、中职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
学制:4年 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掌握化工和材料科学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科学研究素养,具备新材料开发、制备及生产应用的能力和较强的沟通、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从事与化工和有机高分子材料相关领域,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生产过程控制,材料检验检测,技术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到化工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等行业从事新材料的成分设计、加工、检测,亦可到物资、经贸等部门从事商检、质检与管理工作,还可在教学、科研机构从事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可考研继续深造,以及到高职、中职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
材料化学专业是长江师范学院与山东科技大学(青岛)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优选专业,实行“1+2+1”人才培养模式,即,执行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招生计划,两校多维协同、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一年级在长江师范学院学习,二至三年级在山东科技大学学习,四年级返回长江师范学院学习。
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
学制:4年 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科学、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材料成型、汽车和智能制造等领域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运行管理的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多学科交叉复合的增材制造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建设专业。
学生毕业后可到汽车、智能制造和材料加工等产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工作,可考研继续深造,以及到高职和中职学校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专任教师53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22人,占42%;博士48人,占90.6%,分别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国内知名高校;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3人,占37%;现有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重庆市英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1个、青年拔尖人才1人、新材料产业创新英才1人,青年巴渝学者3人,重庆市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2人。“材料科学与工程”是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材料与化工专业是学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学科。
学科平台丰富。学院建设有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无机特种功能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新材料技术与现代制造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超常配位键工程与新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专家工作室——许秀飞涂镀专家工作室,重庆市众创空间--机电梦工场,重庆市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重庆三爱海陵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拥有智能制造与特种功能材料团队、先进材料成型技术团队、新能源材料制备与低品位复杂资源综合利用团队、微纳光电与润滑功能材料团队、新材料计算与模拟团队、绿色智能材料团队等6个科研创新团队。
实验室部分仪器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教学科研成果显著。近5年,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7项,横向科研课题80余项,总经费近2000万元。发表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700余篇,出版《键弛豫》等学术专著20余部。专业教师先后获得“夸瑞兹密”国际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名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国家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7项, 市(区)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专利授权120余项。工程类专业“七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承担各级教研教改项目20余项(其中教育部新工科项目1项,重庆市重点项目1项);出版教材12部。
多次获得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奖励
教师出版的教材
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成都本科教育工作会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丰富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为载体,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形成了优良的学风。有金相技术协会等三个学术类学生社团;有材料计算模拟组、3D打印数值模拟、电流场致界面调控等12个学生科研团队。近三年以来,我院学生在全国“互联网+”等国家和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得等级奖励300余人次,其中获国家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5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获市级、校级科研立项3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获国家专利授权32项。
连续两次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
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
连续三次获得中国大学生金相技术大赛一等奖
获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
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
获得2019年
全国3D大赛特等奖
获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业大赛金奖(重庆赛区)
获得中华职业教育
创新创业大赛(应用本科班)一等奖
师生参加重庆市理论
物理前沿学术会议
我院学子获得
校长奖学金10000元
毕业学生受用人单位青睐
强大的师资力量、学科平台和教学、科研水平,为学生完成学习、成长成才、能力培养、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坚强保障,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毕业学生深受985、211高校和用人单位青睐。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主要面向多种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名牌高校深造,就业质量优良;学生考研质量较高,上线率超过35%,考研上线录取率达95%以上。另外,学院奖助育人体系完善,学生获各级各类奖助学金比例达50%,激励和保障学生完成学业。
考研材子风采(部分)
“季忆留夏·梦材开始”
终于到了多彩的九月
开启你精彩的大学生活
咨询电话
023-72791999(学校招生就业处)
023-72791828(院长)
023-72790238(党总支书记)
023-72791996(学工办)
023-72793299(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