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供应链调查这组报道有不少亮点,我一直在关注。”4月7日,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下称西永微电园)副总经理陈昱阳说。
他认为,这组报道很好呈现了重庆几个重点产业的现状,通过案例剖析,以企业、园区故事形式,把产业情况直观地展示出来,很有吸引力。
陈昱阳说,报道第一篇是笔电产业,作为重庆笔电“高地”,西永微电园在推动笔电产业发展上,也做了很多工作。为此,他讲了一个小故事。
化解笔电龙头企业“危机”
2020年初,疫情导致园区企业停工。因为迟迟没有生产,客户不停催单,作为笔电龙头品牌商的惠普股价大跌,甚至面临被“恶意收购”的风险。
企业非常焦虑,其总部直接发来电子邮件,称要把生产线撤出西永、撤出重庆。
西永很冷静,一方面需要做好园区的疫情防控,一方面智能终端保供也是支撑全球防疫大局。为此,园区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协调配套企业复工复产、采购配件产品,保障供应链、物流链、资金链全面重启。同时,园区在做好人员轨迹检测的基础上,成立招工专班,不到10天,就帮助广达、英业达招到了3.3万人。
2月中旬,广达正式复工,并增设三条SMT产线,笔电日产量突破17万台/天,惠普因此化解危机。
“如今,惠普不仅将全球增量订单放在了重庆,而且表达了要跟重庆深入合作的意愿。”陈昱阳说。
陈昱阳说,这个故事,体现了西永微电园对笔电产业的重视。去年,园区生产笔记本电脑6352万台,同比增长33%,约占全球总量的1/3,集聚了广达、富士康、英业达等ODM厂为龙头企业,生产品牌从惠普、宏碁、华硕三大品牌扩展到苹果、谷歌、联想、华为、小米、富士通等国际大牌及国内众多知名牌。在此推动下,西永也成为重庆首个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的工业园区。
另一方面,陈昱阳谈到,园区很早前就意识到笔电产业需要转型升级,所以一直在推动园区的相关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
近年来,市级部门和西永微电园共计投入1.26亿元资金撬动园区重点电子企业共计投入14.1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企业产线的平均智能化率由2016年的50%左右提升到目前的85%以上。其中,广达、英业达、富士康等企业生产效率提升15%-20%,年人均产值由2016年的243万元提升到目前的371万元,人均年产值提升了52.7%。通过智能化改造,广达已经实现了生产良率、直通率99%。
提前布局缓解“缺芯”问题
对于产业存在的问题,陈昱阳也直言不讳。他谈到,目前,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缺芯”情况明显,尤其是笔电关键控制芯片在全球范围内都缺货。
“我们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芯片领域,西永微电园也布局已久。”陈昱阳介绍,目前,园区引进了包括SK海力士、华润微电子、联合微电子等集成电路企业,布局了12吋晶圆生产、封测等项目,以缓解“缺芯”的情况。
园区12英吋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线项目计划年内开工;12吋晶圆线项目也已启动;SK海力士二期封测项目正在释放产能,将成为其全球最大封测基地。
同时,西永微电园还牵线搭桥,SK海力士的产品可直接销售给园区企业。此举虽然降低了园区外贸进出口值,却弥补了产业缺口、降低了企业成本,换来了产业链的高效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吸引了阿里巴巴、华为鲲鹏、英特尔FPGA创新中心等一系列研发企业,电子科大、北理工、西电、重大的半导体和微电子研究院已陆续开始招生,每年将本地培养1000名以上的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人才,助推园区迈出产学研协同发展新步伐。
建议打破产业区域壁垒
对于整个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陈昱阳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重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地区很多,但默契度不够,配合也不多。希望后续,政府层面可以积极引导,统筹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攻关,让全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形成合力。”陈昱阳说。
二是要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陈昱阳说,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广,上下游企业多。而龙头企业往往能够带动数十甚至上百家配套企业跟进落户。所以,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未来依旧要引进、打造更多龙头企业,让产业集聚力更上一步。
三是要加强后续服务,让已落户重庆的企业“本地化”,而非将其简单地作为外资企业看待,从而让其深耕重庆。同时引导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成立研发机构,开发新产品,积极融入双循环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