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担当作为好干部|刘小康:发明纳米时栅传感技术 解决高端装备“卡脖子”关键问题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时间:2021-02-25 19:46:32 | 记者:李星婷 | 编辑:何洪

    用时间测量空间微小位移量,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科幻?2月26日,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由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刘小康教授主持研究的“纳米圆时栅位移传感器”,已达到±0.06角秒的精度,是现有检测仪器水平的极限。

    刘小康本硕博都就读于重庆大学。1999年,他的导师彭东林就提出把这个空间物理量转换成时间量进行测量,这样价格低,测量得又准。

    后来,彭东林、刘小康、高忠华三位教授在重庆理工大学组成“铁三角”先锋创新科技团队。光的原理、磁的原理、电容的原理……团队不断壮大,也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提高测量精度。

    “假设我们地面发射一束激光去打一个卫星,在如果偏一点点,到达几千公里的外层时,就不知偏了不知多少了。”刘小康解释,因此在一些高端装备上,对精度的要求永无止境。时栅主要用于三大领域,计量检定、制造业以及国防军工。但国外这种技术是不卖的,对中国封锁。

    2004年,彭东林牵头完成的“时空坐标转换方法与时栅位移传感器”项目,达到进口光栅的精度水平。在此基础上,刘小康进一步提出用电场去测量位移。2019年,刘小康主持研究的“纳米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达到0.2纳米(1纳米为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六万分之一)的精度,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六项国际发明专利。

    回忆起20余年科研创新的艰苦历程,刘小康感慨万千。他介绍,如今团队已是有50余人的“战狼”团队,大家每天进实验室,做科研、看数据,每周开分析讨论会,每次科研实验的进步都是团队最为之兴奋的事。

    如今,团队以纳米时栅37项专利作价入股,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高科技公司,将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实现纳米时栅的产业化和大规模应用,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和功能部件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大幅度降低整个数控机床行业供应链上的总成本。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