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研究院是全国第一批4所“国家老龄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已连续3年发布《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
202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西南交通大学共同发布《健康老龄化蓝皮书: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选取了全国38个大中城市,作为研究考察对象,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评估体系。
该报告是2019年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重点团队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球应对老龄化治理与构建年龄友好城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并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日内瓦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全球研究组等合作。
以此为契机,重庆也获得了难得的一次以第三方客观视野和专业视角,审视重庆养老水平、养老现状与养老位置的宝贵机会。
《重庆日报》为此专采访了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教授杨一帆,以及《蓝皮书》课题组,以期为读者带去一个新视角下的重庆养老。
重庆健康老龄化水平:38个大中城市名列25位
38个大中城市,38个代表了我国较高养老环境和水平的城市样本,《蓝皮书》按照科学专业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分类比较。
居于西部的重庆市健康老龄化水平总得分,居于这38个大中城市的第25位。
与以往采取直观的感性认知或以某一方面为指标衡量城市养老整体水平不同,《蓝皮书》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评估体系。
该体系从“健康医疗”“人居环境”“交通出行”“社会公平与社会参与”和“经济金融”五大维度,并采取公开权威数据,对这38个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分析。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本身老龄化发展速度就呈现不断加速态势,再加上人口多、底子薄、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市情,能够取得这样的排名,侧面反映了重庆在应对老龄化之路上所做的不懈努力。”《蓝皮书》课题组组长、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教授杨一帆表示。
杨一帆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明显呈现东部放缓、中西部不断加快的态势,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进程相伴随,农村老龄化程度深,超前于城镇。重庆作为西部主要大中城市之一,面临的老龄化压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根据相关研究,到2053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4.87亿,占总人口比重34.8%,老年抚养比将达到70.8%、社会抚养比将达到103%。
到达这样的峰值,就意味着届时我国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承担扶(抚)养71个老人和32个少年儿童的沉重压力。
重庆健康老龄化之路仍有较长路要走
尽管重庆在38个城市中排名第25位,但其总分数仍低于总平均分。
重庆健康老龄化水平总得分为39.55分,而总得分平均分为42.59分,低于总得分平均分3.04分。
与总得分排名第一的珠海市相比,重庆低于珠海21.94分;与总得分排名最末的哈尔滨市相比,重庆高于哈尔滨7.18分。
按照五大维度比较,重庆在“人居环境”和“交通出行”维度上高于均值,在“健康医疗”“社会公平与社会参与”和“经济金融”维度上低于均值。
数据总显枯燥,杨一帆解释,就健康老龄化水平而言,即便是排名第一的珠海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珠海已连续3年位居第一,但总得分也并不高,为61.49分。
“这说明我国各大中城市在健康老龄化发展层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杨一帆说。
杨一帆举例,包括重庆在内的全国各省市都已组建卫生健康委员会,划转了老龄工作委员会。但是从其职能来看,仍在五个领域存在不足:
对生命全周期的视角和立足全人群的理念关注不够,往往将“健康老龄化”简单地理解为提高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
数十个部门组成的市老龄工作委员会作用发挥不明显,部门间政策、行动的协调性不够,大老龄工作格局亟待加强。
基本概念不清晰,如“健康产业”“医养结合”“老年长期照护”等界定不清晰,这导致各政府部门包括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执行标准参差不齐。
忽视老年人的主体性发挥,仅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缺乏对老年人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视。
健康老龄化建设的资源短板明显,老年群体健康服务机会不均等,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阶层差异大。
“重庆在健康老龄化水平的各考察维度上,优势和劣势都较为明显,显示出这座城市发展仍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蓝皮书》课题组表示。
重庆老年医疗现状:政府医疗投入大,居民健康意识弱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健康医疗作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核心要素,重庆即便是在38个大中城市中,也居于非常领先的位置。
《中国大中城市老年人健康医疗发展报告》对38个样本城市的人均医疗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等8个一级指标,进行了综合评分和排名。
此外,课题组还综合分析了这些城市在2015年、2017年、2019年的健康医疗维度指标变化情况,因此具有客观性和趋势性。
在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得分与排名中,重庆以得分11.64的分数,高居38个城市中的第2的位置。
“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从一个有力的侧面反映了城市政府对该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课题组表示,这个比重越高,则说明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越多。
另外一个关键指标“每万人拥有医院数”排名,重庆也以全国第2的成绩,佐证了重庆政府层面在医疗卫生领域所做的努力。
尽管课题组认为,众多中西部城市存在着人口外流因素,导致每万人拥有医院数指标得分相对较高,但考虑到重庆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3400万人口,这项关键指标的全国第2名,依旧含金量十足。
但与重庆政府层面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高度重视相比,重庆居民通过指标数据呈现出的整体健康意识,却呈现出比较极端的“热冷对比”。
城镇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排名中,重庆排在了第29位,也就是38个样本城市中的倒数第10位。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巨大反差,课题组给出的答案是,该指标反映出重庆城镇居民在家庭医疗保健费用方面负担较轻,但同时也反映了居民整体健康意识不高的可能性。
在这一指标排行中,排名靠前的大多都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排名靠后的多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这意味着包括重庆在内的地方政府,应在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服务财政投入的同时,引导居民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主动投资个人健康,转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既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提振内需、搞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需要”课题组坦言。
从第35名到第7名:重庆老年人健康医疗呈跨越式发展
在这场堪称全国健康老龄化大PK中,重庆还以一项特殊的成绩被课题组列为重点研究和阐述对象。
在综合了8个一级指标得分后,重庆在各城市健康医疗总得分与排名中,以57.04分的总分,排名全国第7。
值得一提的是,排名前10的城市中,仅有重庆、昆明、成都三座西部城市入选。
最为特殊的是,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对重庆的健康老龄化研究,并非是一项临时性研究,而是持续多年。
在《中国大中城市老年人健康医疗发展报告》中,课题组以2017年数据作为基年,选取隔年的数据,即2015年、2017年、2019年数据,拉长时间段研究重庆市老年人健康医疗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
在这种大时间跨度的科学研究中,重庆市在老年人健康医疗领域展现了蓬勃的发展势头和韧劲。
数据显示,重庆市2015年、2017年、2019年的健康医疗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7名、第35名和第7名。
《报告》指出,从整体来看,重庆市的健康医疗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拉长时间段观察,重庆城镇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每万人拥有医院数,以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指标,均出现大幅度增长。
而这种带有跨越式的发展势头,反过来佐证了重庆市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重庆市政府曾出台《“互联网+健康医疗”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文中指出,要开展线上医学教育科普服务,实现良性互动。
为此,重庆市政府打造了“科普文化重庆云”等公众服务平台来宣传健康知识,提高群众的健康医疗意识。
同时,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覆盖范围、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推进医疗机构便民应用,加快对医疗卫生系统网点建设的完善,从而实现了2019年重庆市万人拥有医院数指标得分的增长,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重庆市政府还起草了《重庆市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将努力实现医院考核标准系统化,加大监管力度,切实提高民生满意度。
尤值一提的是,重庆市还将医疗资源利用率以及费用控制两方面纳入考评系统,同时将降低民生医疗负担,推动医院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重庆市健康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重庆人居环境仍有待提高
城市人居环境是社会老龄化的重要载体,为此课题组也发布了《中国大中城市老年人人居环境发展报告》,以空气优良率等9个一级指标作为评价基础得出综合评分和排名。
重庆在“人居环境”维度上,综合排名全国第13名。
但在9个一级指标上,重庆除了在“城市区环境噪声等级”和“道路交通等效声级”指标跻身全国前10外,其余指标均不甚理想。
尤其是在“每万人拥有绿地面积”指标上,重庆名列第28位;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标上,重庆名列第22位。
尽管重庆有些指标不太理想,但近年来在城市人居环境发展上一直在稳步前进。
重庆在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的城市人居环境排名,从2015年的排名第18,前进到了2019年的第13,每年都会进步至少一个位次。
课题组认为,为实现打造健康老龄化城市,需要树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观,重视培养发展优质人居环境的能力;同时调整完善健康老龄化城市的生态化建设规划;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健康老龄化的人居环境。
在城市老年人人居环境中,城市交通状况和居民出行条件深刻影响着城市老年人的的发展机会,课题组因此专门在《中国大中城市老年人交通出行发展报告》中,从38个大中城市的交通出行角度进行了量化分析。
重庆在交通出行指标总得分中排名最末。
不过,针对重庆的这种出行状况情况,课题组得出的结论与以往大众对重庆交通的认知较有差异。
课题组表示,经过7个关键指标的对比,他们发现在现代化条件下,综合测评一座城市的交通出行条件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地域特征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并非决定性因素。
相反,城市人口基数、城市规模、公共交通车辆,以及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地方交通治理能力等要素,才是决定一座城市交通出行的决定性因素。
课题组举例:
一、重庆常住人口超过3000万人,尤其是主城区巨大的常住人口规模,导致每天具有巨大的交通出行流量,拥堵时间和成本都较高。
二、受限于重庆城市规模,虽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但重庆公交车、出租车发展已经趋于饱和,公共交通发展受限。
三、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方面,排名靠后的城市具有某些共同问题,如道路与道路划分出团块状街区,且街区中间严密封闭,缺少密集可及的道路网络。
四、排名靠后的城市缺少能够疏散交通的主干道,导致短时间内车辆只能集中在为数不多的一条或几条主干道上,加上缺乏居民步道,以致人、车流须由次干道和支路分担,严重影响交通出行效率。
课题组由此建议,重庆的交通地理条件的确不好,因此更要从规划、从组织、从细节等角度下“绣花针”功夫,更加考虑人性化,尤其是儿童、老人、残疾人等脆弱群体,构建全龄友好包容的人民城市。
“适老化交通”需要打造慢行系统和改造公交系统
课题组研究显示,老年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为公共交通(公交)和慢行(步行),因此应通过优化、改进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投入新要素,以构建老龄友好型型交通系统。
在老年人的中短距离出行中,主要出行方式是慢性(步行),因此构建好年龄友好的慢行交通系统非常重要。
而构建一个好的慢行交通系统需要满足做到三点:
1、增加慢行交通道路的面积,优化慢行交通道路的分布和规划,扩大慢行交通道路的辐射范围和提升慢行交通道路的使用效率。
2、加强慢行交通道路的服务性,通过设立休憩点、服务站和提高道路绿化程度等措施,提高老年人出行舒适度。
3、提高道路安全性,通过控制机动车速度,设立“老年人安全区”、增加安全防护设施等手段,保障老年人的出行安全。
至于公交更是老年人出行的另一种主要方式,对老年人友好的公交系统也需要注意三点:
1、合理规划公交站点的分部,增加城市公交车的数量,构建辐射范围广、服务可及性高的公交网络。
2、公交上加装老年人专座、对候车厅进行适老化改造等方式,降低老年人乘坐公交的难度,提高老年人出行舒适性。
3、对交通信息系统进行适老化改造,通过智能线路规划、高峰提示、乘车信息平台适老化改造等措施,提高老年人出行的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