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西南大学主编的《民国乡村建设文献丛刊》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重庆日报全媒体 李星婷 2021-01-07 19:48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李星婷)1月7日,重庆日报记者从西南大学获悉,由西南大学图书馆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民国乡村建设文献丛刊》(以下简称《乡建丛刊》),已正式出版。丛刊依托西大图书馆丰富的乡村建设馆藏资源,收录民国乡建文献88种,全书共65册。

  ▲西南大学主编的《民国乡村建设文献丛刊》 (西大供图)

  这套丛刊的出版,对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文献的保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相关学科的专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文献和史料。

  民国时期,北碚有着“三千名流汇北碚”的盛况,卢作孚、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人在北碚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成为全国提出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集群性最显著的乡村建设实验区。

  如卢作孚以实业发展带动乡村建设,在北碚建立了兼善中学、北碚公园、红楼图书馆、《嘉陵江日报》等;梁漱溟在北碚创办了勉仁书院、勉仁文学院等,促进北碚教育发展;晏阳初在北碚建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设乡村教育、社会学、农学、农田水利四系,发展平民教育。

  西南大学继承先贤前辈的乡村建设财富、于1933年创办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在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原西南师范学院相继吸纳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和勉仁文学院;2012年,该校率先创办全国唯一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如今,西大图书馆历时三年整理影印,《民国乡村建设文献丛刊》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面世,很多文献均为首次出版,涵盖村调查报告、乡村建设实施、乡村自治、乡村合作组织、乡村建设专著、乡村建设期刊等多方面内容,汇集民国期间有关乡村建设的报告、专著、评论、杂志、报纸、信函、文书等,是一座文献资源富矿。

  “《乡建丛刊》具有推进专业学科研究的重大价值。”西南大学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乡建丛刊》富含大量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乡村的改造实验,广泛涉及平民教育、农业改进、合作经济、乡村自治、卫生保健、风俗改良等领域的具体方案、学理申述等,可为相关学科的专业研究提供丰富的一手文献和史料。(完)

附:《民国乡村建设文献丛刊》七部分内容

  (一)农村经济调査报告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主要集中于丛刊第一至七册。在地域上,包括重庆涪陵、江苏无锡、湖北武昌、山东邹平、江苏金坛、福建营前、江西黎川等。

  在内容上,除乡村人口、土地、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一般经济状况外,还涉及乡建实验、乡村法令、灾害预防等方面。

  在形式上,有官方法律文书、会议记录汇编,有学者调查研究、评论通讯集篡。这些报告,较好地反映了民国时期乡村经济、乡村建设、乡村研究情况。主要篇目有《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青岛邹平定县乡村建设考察记》《国民经济建设与农村改进》等。

  (二)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文献主要集中于丛刊第八册,以叶木青著《中国保甲制度之发展与运用》为代表。民国推行保甲制,希望藉此团民众、发展经济、征募兵员。作者在书中论述了保甲制的历代得失、基本内容及运用原则等,并附有各省保甲章则。

  (三)兵农合一

  兵农合一主要见诸第十至十二册,汇编了兵农合一的理论思想、施行规定、运行方法等内容。

  兵农合一即将壮丁每三人或六人编为一组,一人为常备兵专职打仗或,其他人为国民兵;政府将公租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国民兵,国民兵在地种田并供养常备兵。此举措有保证兵源、厚植国防、降低军费、减少失业、增进教育、发展生产等功能。

  (四)乡村自治与地方自治

  乡村自治与地方自治思想主要在丛刊第十六至十九册。以杨天競著《乡村自治》和黄永伟编《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施》为代表。

  杨天競在《乡村自治》中提出“天下为公”是一种自治萌芽,他认为振作乡村、实行乡村自治可以挽救国之贫弱。

  黄永伟编《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施》,一方面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地方自治的价值、定义、主体、权限等,另一方面从实施上分析了地方自治组织制度、人员选任、工作程序等,认为地方自治是宪政的基础。

  (五)县制改造

  县制改造与新县制思想主要载于丛刊第十九至二十二册,以孔充《县政建设》、陈柏心《中国县制改造》、粟显运《新县制的理论》《新县制的实施》为代表。

  如孔充撰的《县政建设》就县政建设原则、组织机构、工作安排、教育训练、交通水利、财政赋税等展开讨论,认为县政建设不可与百姓生活分离。

  粟显运著《新县制的理论》从理论的角度,对新县制与旧县制、新县制与三民主义、新县制与宪政实施、新县制与抗战建国、新县制与国民素质要求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新县制的实施》则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县府组织、干部训练、民政财政、教育发展、经济建设、军事法令等事务实施方略。

  (六)农村问题与村治

  农村问题主要包括经济、教育、生计、卫生、治安、建设、水利等诸多方面,以载于第二十七册的徐正学著《农村问题》具有代表性。

  徐正学从交通、金融、商贸侵略等多方面,探讨国家设施应关注农民,促进民智开启、生产发展。

  《村治》的文献资料主要集中分布在丛刊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册。1929年,彭禹廷、梁耀祖、梁漱溟等人在白泉镇成立河南村治学院,同时创办《村治》月刊。当时王鸿一、米迪刚、梁漱溟等人经常在上面发表村治主张和理论,人称“村治派”;与主张“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4]的吴景超等人相对。

  1930年,梁漱溟接任《村治》主编,发表了《主编本刊之自白》一文,表示中国国家建设的道路不在“向西走”,而是看重“乡治”“村治”的重要性。

  (七)乡村建设与新农村

  《乡村建设》文献主要载于丛刊第四十至五十册。1931年梁耀祖、梁漱溟等在山东邹平,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和《乡村建设》。《乡村建设》自1931年创刊至1937年停刊共出版7卷166期,主要反映了山东乡建研究院在邹平、菏泽等地开展的乡建实验。

  梁漱溟为其主要撰稿人之一,刊有《民众教育何以能救中国》《中国合作运动之路向》等文。

  《新农村》一刊的文献主要分布在丛刊第五十至六十五册。《新农村》创刊于1933年4月,共出版29期。其办刊之旨要,即为向农民阐明农业学理、开发明智,使人民“能知能行”,促进生产大发展。

编辑王君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