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冲刺和收官阶段。
回望来路,才知道走出了多远;亲历奋斗,才明白付出的意义。
广袤的乡村田野,一个个村庄美丽如画,一座座新居星罗棋布,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片片产业生机盎然,处处风光好,村村气象新。
奔流的大江两岸,“精准、精准、再精准”“落实、落实、再落实”的号角声催人奋进,全市上下一派奋发向上、喜迎小康的热烈景象。
忙碌的田间地头,活跃着干部群众的身影,他们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汗水温润热土,精准发力战贫困,齐心协力谋发展。
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全市上下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集全民之智、聚全市之力,谋脱贫之路、施治贫之策,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截至目前,全市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4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全部脱贫摘帽,1919个贫困村全部整村脱贫,现行标准下全市累计动态识别的19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20年,我市朝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目标砥砺奋进。
初心为民 人民至上
今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121.7亿元
“坚决克服疫情影响,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扩大疫情防控战果,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市委书记陈敏尔、市长唐良智多次赴贫困区县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既挂帅又出征,以上率下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落实。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加以推进,2020年4月15日,市委召开五届八次全会,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行再部署、再落实。7个多月后,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要着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同时,我市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各类方案制度,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有力有序推进。
今年以来,全市投入扶贫资金121.7亿元,其中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较上年增长20%,为贫困群众分享发展红利、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财力支持。
山奏扶贫曲,江颂赤子心。我市深入挖掘脱贫典型,举办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激励贫困群众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市政府全力保障贫困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突出抓好健康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有效应对了疫情冲击、持续巩固了脱贫成果。
守土有责 守土尽责
20万名扶贫干部扎根脱贫一线
广大扶贫干部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以绣花功夫绘就了脱贫攻坚美好画卷。
这段时间,一本叫《坪坝花开》的扶贫札记,在我市基层干部中走红,作者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坪坝村第一书记韦永胜。
2017年9月,韦永胜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来到坪坝村驻村扶贫。3年多来,他创新“三三联动”党建扶贫,拔思想“穷根”,激励坪坝村的党员干部时时冲在前,事事当模范。他在村里开办“四点半课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辅导、心里辅导等问题,用心、用情、用知识,为大山送去“致富经”。
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主任毛相林,带领村民用7年时间在绝壁上抠出8公里天路,全村几乎与世隔绝的历史被改写。下庄的天路被修通后,毛相林继续带领村民摸爬滚打,使这个巫山县最穷的村一步步蹚出致富路——目前,下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多元,是20年前的40多倍。
在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驻村的3年里,第一书记田杰的背包从不离身,里面装满了做满标注的扶贫论述和记录详实的工作笔记,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背包书记”。背包里,装的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载的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
今年以来,全市20万名扶贫干部沉到扶贫一线,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本土人才库,形成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5800个驻乡驻村工作队、2.27万名驻村工作队员(含第一书记)、20余万名结对帮扶干部扎根一线,把党旗插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深入贫困户察实情、寻良策,带领贫困群众共克难题、同奔小康。
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密切开展协作配合,全力落实各项措施,齐心协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走深做实。
从楼里开会到田间地头奔忙,从下文发函到以心换心沟通,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真情实意的帮扶中砥砺出动人光芒,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真抓实干的帮扶中进一步密合生长,众志成城。
无私奉献 团结奋斗
从中央到地方、从市内到市外,社会扶贫大格局持续发力
脱贫攻坚不是市委、市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市、全社会的“大合唱”。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踊跃投身脱贫攻坚事业,捐款捐物献计出力。
宽阔的道路、优美的小区环境……隆冬时节,在巫山县三溪乡三合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户代国应正在家中观看电视中介绍农村产业发展的故事。代国应原来居住的房屋年久失修,每逢刮风下雨就透风漏雨。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山东省烟台市在三溪乡援建了易地扶贫搬迁安居项目。代国应一家享受各类政策补助9万多元,在安置点购买了新房。同时,他还发展起脱贫产业,全年收入超过10万元,提前奔上了小康路。
在海拔千米之上的武隆区仙女山街道,吃水用水并不容易。仙女山街道石梁子社区村民李福荣说,过去整个社区里没有一口水池,一到傍晚,家家户户都有人挑着水桶外出找水,水质也得不到保障。水利部对武隆提供定点帮扶后,一座座标准化水厂拔地而起,一条条水管延伸至千家万户,村民不再为喝水发愁。如今李福荣只要拧开水龙头,清流就会汩汩而出,不仅是洗衣、淘米、洗菜,就连洗澡这种过去近乎“奢侈”的行为也变得平常。
彭水县特产珍珠鸡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但在此前由于运输不便、市场认知度低。结对帮扶的两江新区一边发动干部在朋友圈为珍珠鸡打广告,一边牵线搭桥让主城多家单位与珍珠鸡达成订购合作,并引导大型餐饮企业打造以珍珠鸡为主要食材的“汤和里”特色餐饮门店,让其名声大噪。
今年,山东省财政援助资金7.17亿元;9家中央单位投入帮扶资金2.49亿元、引进帮扶资金1.34亿元;区县对口帮扶实物量4.39亿元……通过持续开展精准扶贫,一个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社会扶贫大格局已经形成并持续发力。
硕果累累 昂扬向上
现行标准下全市累计动态识别的190.6万建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今年2月,随着城口县、巫溪县、酉阳县、彭水县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我市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和4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1919个贫困村亦全部销号。
但是,余下2.44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要在年内完成,刚刚脱贫的老乡们也还需要扶上马、送一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才刚刚起步,留给重庆的扶贫工作还有许多许多。
全力化解疫情和灾情对脱贫攻坚影响,通过“点对点输出”、一对一服务,我市共有76.2万名有劳动能力、劳动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超过去年规模。
涉农带贫企业和扶贫项目建设加快推进,998家涉贫龙头企业于5月底前全部开工复工,创办扶贫车间436家,吸纳贫困人口就业4029人,实施扶贫项目10283个。
深入开展“定点攻坚战”、“百日大会战”“收官大决战”,其中,落实“定点攻坚”项目资金23.25亿元,实施项目1235个,在“百日大会战”中,围绕剩余贫困人口脱贫、疫情影响化解等六个方面,组织8.78万名干部,组建1.62万个工作组,进村入户查漏补缺;9月以来,我市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地、脱贫质量、问题整改、数据质量、圆满交卷等六个方面,逐项对标交账,保持响鼓重槌。
针对未脱贫人口制定“增强版”政策措施,加大医疗救助、低保兜底、就业扶持等力度,新增1名区县管理的干部结对帮扶,未脱贫2.44万人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此外,深入推进健康医疗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脱贫攻坚总攻“十大”专项行动,统筹做好剩余人口脱贫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一组数据,彰显全市脱贫攻坚的突出成绩:现行标准下全市累计动态识别的190.6万建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303元,年均增幅17.4%;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5万公里,农村贫困人口供水入户比例达99.7%,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8%、自来水普及率达86%;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5.2万人;近3年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4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GDP年均增速为7.6%,比全市平均增速高0.4个百分点……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艰苦奋斗的结果。回望来时路,我市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脱贫成绩让人暖心、令人鼓舞。一切伟大的事业都要在继往开来中前进。而今,全市上下苦干实干,站在全面小康的起点上再出发,策马扬鞭,开启新征程!
享受“脱贫套餐”后,吴孝伦脱贫了
“这里,先挖坑,把树稳住后再填土,一定不能斜……”12月18日清晨,南川区西城街道永隆社区贫困户吴孝伦起了个大早,来到离家不远的慢谷花园栽树,对这个活路并不在行的他,遵照熟练工的指挥,干得很卖力。
“一天有100块工钱呢,不少了。”他告诉记者。
▲今年,村里送来了30只鸡,养殖成为吴孝伦一家的重要收入来源。记者颜安摄
吴孝伦是当地最后一批脱贫户,前不久才刚刚达到脱贫标准。今年49岁的他,头发花白,看上去有些苍老。
“以前可真穷啊!”他打开了话匣子,父母年老多病,尤其是父亲得了肺气肿,每个月都要花1000多元医药费,赤脚医生看到他家里的状况,感叹“我都不忍心收你钱”。
家穷屋破,吴孝伦到了四十好几还是个单身汉。直到三四年前,他才经人介绍找了个比自己大3岁的媳妇。媳妇名叫张春芝,精神有些问题,带着个上小学的儿子一起嫁了过来。上有老下有小,媳妇又无劳动力,全家就靠吴孝伦一人撑起,既主内又主外,负担更重了。
为了帮助他家脱贫,帮扶干部想尽各种办法。
“今年,我们给他家量身定制了‘脱贫套餐’。”帮扶责任人谢鹏说,年初,就给他购买了30只鸡苗和2头仔猪;7月,为他妻子解决了低保兜底,每月有255元;给他安排了公路保洁公益性岗位,每月有792元补贴;他家土地流转给慢谷花园,每年有流转费4000元,慢谷花园的收益,每年也有一些分红;他本人还在慢谷花园打工……这样杂七杂八算起来,吴孝伦一家的月收入有1000多元,终于顺利脱了贫。
“明年,如果家里情况稳定,我就打算出远门打工了。”吴孝伦向记者说起自己的打算,“我还没得50岁,不能总是靠政府给我托底啊,幸福生活是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