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杨永芹)随着线网不断延伸,如今,轨道交通已成为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市民通勤出行的重要工具。然而有数据显示,受重庆高低错落的地形影响,只有35%的市民可以在步行10分钟内到达轨道站。
为让更多的市民方便出行,去年12月,重庆出台《主城区轨道与地面公交换乘整体提升规划实施方案》,这也是全国首个大范围集中实施轨道和公交便捷换乘体系的建设方案。且103个公交停靠站在半年内就完成了改造。
如此“大手笔”,重庆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是:依靠大数据。
8月31日,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高志刚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称,一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找出所需新建改造的站点。
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通过地理信息大数据,把当时重庆170多个轨道站每个站出入口,以及周边300米范围内公交停靠点找出来,分析公交线路和服务出行人群的关系。结论是:只有38%的站点换乘距离小于50米;有8%的轨道站建在商圈内、立交旁和山坡上等,受地形和所处环境限制,无法通过工程改造实现100米内换乘;其余的可通过改造和新建公交停靠站,实现换乘距离小于100米。
二是,大数据让新建改造的公交停靠站布局更精准科学。
他们结合轨道站周边的人口、社区、公共设施、用地等数据进行综合测算,找到附近公交线路空白地带,即步行到达不了、公交无法接驳的轨道站。针对这些公交线路空白地带,通过大数据分析出新建改造公交停靠点、新建公交首末站和人行过街设施的科学布局,以此缩短换乘距离。
三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轨道站周边接驳服务方向性缺失的公交站点,优化公交线路以方便市民换乘。
如刘家坪车站,通过调查问卷和大数据分析,发现受河流阻隔,周边御峰尚都、康田澜山樾、奥园越时代等北侧方向的小区步行不便,接驳公交线路服务缺失,存在绕行现象。对此,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立即组织专题研究,对公交线路进行优化。
据介绍,目前,已建成的103个公交停靠站中,除9个站点待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竣工后实施覆盖,其余的94个站点已实现公交线路全覆盖,新增、调整线路共200条。公交站点日均客流达到3.68万人次,较开通前增加1.27万人次,增幅53%。
“正是因为大数据优化了项目设计和施工方案,103个站点实际完成投资1.3亿,较原计划节省投资额54.4%。”重庆交通开投枢纽集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