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高级专家“三位一体”活动在武隆举行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黄乔 实习生 胡原)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近日,市人力社保局在武隆区组织开展2020年全市高级专家“三位一体”活动。20余名来自我市医疗、信息、通信、材料、环保、管理等行业领域的高级专家活动汇集于此,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后疫情时代的疫情防控”两大主题,进行了包括参观考察、跨界交流、专题讲座和艺术鉴赏等多种形式活动。
病理解剖是“侦察兵” 病理诊断是医生的“眼睛”
在8月29日的专家跨界交流座谈会上,陆军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重庆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树洁就新冠疫情防控和当前经济形势分别做了主旨演讲。
“病理解剖对于新发传染病就像探索发病原理和攻破的救治策略的‘侦察兵’,病理诊断如同临床医生实现最后确诊和明辨治疗效果的‘眼睛’。病理解剖能从根本上寻找新冠肺炎的病毒分布、病理变化和致死原因,给临床救治危重症患者提供依据。”现场,卞修武从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解读到国家公共安全战略思考做了题为“浅谈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控”的新冠肺炎病理科普与形势分析,并讲述了在疫情暴发后他和他带领的团队所完成的任务。
卞修武说,在疫情暴发后,他和病理界同道积极呼吁和推动开展新冠肺炎尸检工作,建议和方案并被国家采纳。
从2月8日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到4月16日圆满完成任务后随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回撤,卞修武带领联合病理团队,先后完成40例患者遗体解剖(包括全身系统解剖和局部穿刺“微创解剖”)病理诊断,牵头完成全国91例新冠肺炎病理研究公报,制定系列病理工作规范和共识,其中新冠肺炎病理变化进入诊疗方案试行第七、八版,有效指导了临床救治工作。
后疫情时代要构建内循环为主 内外循环互补的新发展格局
重庆大学社科学部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树洁结合全球疫情局势与中国国际贸易形势分享了他关于当前中国如何稳定外贸的战略和对策。
姚树洁谈到,虽然全球疫情对中国国际贸易带来了贸易摩擦升级、逆全球化等新的危机,但我们要对中国经济与贸易发展有信心,学会在危机中寻求机遇,对外及时调整产品方向、适应和紧抓国际市场新需求,推动并扩大跨境电商和数字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加强贸易和投资分化,减轻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对内要充分调动和刺激内需消费,并利用好全球抗疫时间差,推动全局性的产业结构优化。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成渝经济圈充分发挥内陆开放高地优势,北向与南向贸易通道畅通无阻,路上及陆海贸易逆势大幅度增长,展现我国内循环发展韧劲。”姚教授认为,后疫情时代,随着全球经济贸易萎缩和低迷,我国外循环发展机遇及挑战并存,要构建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互补的新发展格局。一要坚持技术创新,勇于突破全球技术前沿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打造能够抵御任何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内循环体系,二要提高对外经贸质量和改善区域发展结构,高质量高效率利用外循环作为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补充,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及技术的国际比较优势,牢牢把握双循环的结构及发展方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牢固的改革开放新格局。
专家跨界交流 探索更多合作领域和机会
“这次的活动不仅是对专家人才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彼此交流、碰撞思维火花的机会。”姚树洁表示,大家研究的学术虽不尽相同,但都存在着种种联系,通过此次活动,能让各位专家彼此了解,增强交流,探索更多合作领域和机会。
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是以驻地疗养为主,并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两大主题开展,在专家疗休期间安排了参观考察、跨界交流、专题讲座和艺术鉴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内容,让专家们得到充分休息的同时,增进交流、集思广益,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出谋划策,为实现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这项活动我们已经连续组织19年了。”该负责人介绍,全市高级专家休假、疗养和学术交流“三位一体”活动旨在落实重庆市专家人才待遇有关文件精神,是党委政府关心、联系和服务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是关心重视人才的具体体现。
此外,市人力社保局还建立健全了专家健康体检、津贴发放、走访慰问等制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服务网络,打造专家文化,加强专家培训,密切专家联络,让在渝专家真切地感受到归属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