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汤艳娟)8个脆李新品种品质上乘,果实采摘期由50天延长至120天,落果裂果、鲜果供应时间短等难题被攻克……7月8日,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组织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陈厚彬领衔的专家组,对重庆“脆李系列新品种选育及熟期调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科技成果进行会议评价,认为该科技成果总体处于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成果评价会议现场。记者汤艳娟摄
脆李是我市第二大水果,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近年来,按照“产业振兴”和“脱贫攻坚”的要求,我市以“巫山脆李”举旗、整合周边相关区县资源,通过跨区域集中布局,建设了三峡库区脆李产业带,致力于打造“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样板。其中,“巫山脆李”以巫山县为中心,包括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开州区等区县,该优势区域被农业农村部划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产品品牌被市政府确定为重点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
▲科研专家在巫山脆李基地考察。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供图
然而,重庆7-8月伏旱季温度高,冬春秋季多雨、多云雾,日照稀少,是中国“三大火炉”和世界日照时间最短、光照强度最差的区域之一,主栽脆李品种集中在6月份成熟,成熟期与花芽分化期和长江流域常年梅雨季重叠。连阴雨寡照逆境导致光合作用弱、新梢持续旺长、营养积累少和花芽分化数量少、质量低,常年出现近成熟果实遇雨裂果、落果、品质差等低产低效问题。与此同时,脆李极不耐贮藏,常温货架期仅2-3天。
“长久以来,我市脆李产量低、效益差、货架期短、腐损率高、运销困难。因此,重庆脆李这一传统历史名果,并没有转化为特色高效产业。到2013年,全市脆李面积仅40.5万亩、产量25.6万吨,全国排位十名以外。”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熊伟介绍,2014年,该站联合巫山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西南大学等单位联合组建科研攻关组,展开了重庆“脆李系列新品种选育及熟期调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的科技研究。
六年时间里,科研攻关组通过系统选育方法,结合分子辅助育种手段,育成通过省级鉴定的早中晚熟脆李新品种8个,获新品种权1个。其中,先后选育出巫山脆李、金翠李、粉黛脆李、晚霜脆李等早、中、晚熟系列新品种8个,其中巫山脆李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这些新育成的品种不仅品质大幅提升,其果实采摘期也由原来的50天延长至了120天。
▲巫山脆李硕果攀枝。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供图
与此同时,针对重庆春季“倒春寒”、初夏连阴雨寡照、伏旱高温等逆境,科研人员运用新品种、地域和海拔差异进行了合理的区域布局,有效地抵御逆境对开花结果的不利影响,并利用7-8月伏旱期高温高光照环境有效促进花芽分化,一举攻克了脆李生产上早期落果、裂果、品质差等瓶颈难题。
除此之外,科研组还通过品种搭配、避害促花栽培和采后全程冷链贮运技术,构建了脆李熟期调控技术体系,实现李5个月时间的鲜果供应,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推动了脆李产业的高速发展。
“我们品尝了巫山脆李、听取了技术报告、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过专家们的质询和讨论,认为重庆科研人员在脆李产业新品种选育和熟期调控方面取得了不俗成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陈厚彬在成果评价会议上表示,“重庆‘脆李系列新品种选育及熟期调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科技成果,总体处于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正是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促使重庆脆李成倍提高了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拓宽了市场空间,推动了产业发展和产品品质跃居全国第一。”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文明维介绍,“如今,小李子已经成为了重庆山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巫山脆李基地。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供图
2019年,我市脆李发展面积114.2万亩,产量51.2万吨,产值41亿元,跻身全国前三,惠及农户36万多户。其中“巫山脆李”品牌种植区面积65.8万亩、产量30.6万吨,超过脐橙成为全市单一品种规模最大的水果。在2019北京世园会优质果品大赛上,重庆脆李荣获2项国际金奖,这是重庆直辖以来农业上首次获得的国际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