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基本完成 25.2万贫困群众乔迁新居奔小康
▲7月5日《重庆日报》版面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记者7月4日从市发改委获悉,截至目前,我市“十三五”规划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基本完成,25.2万贫困人口乔迁新居,走出大山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通过搬迁实现了脱贫,我市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重心也从工程建设全面转向后续扶持。
市发改委地区振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计划对约1000万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其中涉及我市的贫困群众为25.2万人。
任务下达后,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文件,划定了搬迁群众、保障了资金来源、明确了实施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12543”的工作路径,持续深化易地扶贫搬迁。
“1”即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2”即守住“两条红线”,严格控制建房面积和大额负债。“5”即引导群众有效向城区(镇)、向工业园区等“五个集中”,积极推进集中安置市级示范点建设;“4”即建设“四好住房”,确保住房质量安全,强化风貌管控;“3”即绘就“三美家园”,积极完善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落实后续帮扶措施。
种种扎实有力、精准对路的措施和方法,让贫困群众得以顺利搬迁——遍布全市的253个安置点6万多套住房陆续迎来了它们各自的主人,,25.2万贫困群众全部通过搬迁入住新房。与此同时,25.2万贫困群众均一一落实了后续帮扶措施,其中:发展特色农林业5.9万人、发展劳务经济9万人、发展现代服务业2.2万人、资产收益扶贫0.7人、社会保障兜底1.7万人、其他方式5.7万人,贫困群众正通过搬迁实现挪出穷窝安新居,有家有业奔小康。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携同相关部门,编制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持续抓好后续产业、就业帮扶、旧房拆除复垦等工作,并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解决稳定发展问题,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决战决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