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内估值从2000万元增至2个亿——重庆医科大学免疫学研究中心从零起步建设过程
“实验室主要是做好功能分区。”“靠走廊用落地窗,视线更通透。” 6月17日,重庆医科大学免疫学研究中心迎来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是川北医学院的科研团队,特地来该中心考察,拟借鉴经验打造高水平的免疫学实验室。
该中心2017年开始启动建设,从最开始的两三个人,到现在发展为四五十人的团队;从开始的2000万元投入,到现在的三方评估估值达2个亿。该中心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建设与发展速度为何如此之快?6月17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次会面 决定肿瘤免疫学研究领域的合作
重庆医科大学免疫学研究中心的打造,源于目前是该校基础医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系主任的金艾顺教授。
金艾顺与重医大的缘分,可追溯于2012年,当时,重医大领导带队到日本京都大学考察。“对方很骄傲地介绍该校在免疫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我们的同志一看,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位中国学者,就提出想见一见。”重医大科研处处长袁军回忆,学校领导与金艾顺见面后,就多次邀请她来重庆看一看。
随后几年双方一直保持联系,重医大的热情和诚意打动了金艾顺。学校为其提供了1000平方米的场地做实验室,配套2000万元的启动资金和科研设备。 “各种配套措施、服务都非常到位,半年就把实验场地装修好了,让我深深感到学校想一起干事创业的决心。”金艾顺说。
“肿瘤免疫治疗是全新的肿瘤生物治疗方法,相当于对肿瘤的一种绿色疗法。”袁军说,肿瘤免疫治疗通过提升患者特定免疫能力的方式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也让患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因此肿瘤免疫治疗是目前较前沿的方向之一,也是重庆市发展生物医学和重庆医科大学致力发展的科研方向之一。
因为事业平台 团队成员从几个人发展到四五十人
白手起家,是金艾顺当时来重医的状况。她只带了两名自己的硕士毕业生来重医,其中韩晓建主要负责科研项目推进,黄晶晶负责日常事务管理。
出生于 1989年的韩晓建,在来重庆之前供职于深圳。“重医引进人才的政策,堪比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力度。”韩晓建告诉记者,还有重医完善的科研支持与服务体系,以及附属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加速了相关科研成果转化的推进速度。
2018年从美国博士后毕业的王王,和丈夫一起加入了该团队。王王从事肿瘤研究,她的丈夫做干细胞研究,两人都是外地人。
为什么来重医大?王王说,重医大和自己的学校一直有合作,团队的研究领域也和自己的科研方向相契合,“目前团队核心成员有10多人,很多都是因为事业平台的原因来到重医。他们80%都是外地人,但现在都在重庆安了家,非常稳定。”
正在重医大免疫学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的李婷婷,是因为拜读了金艾顺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篇论文而进入团队。而像李婷婷这样,愿意报考团队成员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或者进站做博士后的学生很多,所以,整个团队在短短3年时间里,发展到四五十人。
细致服务和团结氛围 让团队不断取得成绩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各种配套、服务措施很重要,可以使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做好科研。
“我们就在学校里住,很方便;也有科研启动经费,很安心”。“2019年进入团队的王建为来自日本京都大学,他的妻子目前在西南大学工作。
让团队成员觉得舒心的是,无论事无巨细,学校都很快解决、处理。比如,今年2月团队迅速启动对新冠疫苗的研究,有些试验设备不够,学校就把其它实验室的设备调度过来应急使用;试验室停几分钟的电,科研处、后勤处马上出面解决。很多琐事不需要大家操太多心,所以新冠疫情发生后,团队在启动研究后的9天时间里,就分离出第一株新冠全人源单克隆抗体。
重庆日报记者还注意到,在该免疫学研究中心的入口处,是一间党建工作室,整齐的桌椅、墙上的入党誓词、医学与人文结合的书籍,工作室的布置很温馨。
“这里是我们中心和微生物研究室教工党员的活动室。”黄晶晶介绍,每周大家会做一次党建活动,平时,大家也会经常在这里交流,一起阅读、一起聊工作,一些好的点子也会碰撞出来,让大家联系更为更紧密。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和氛围上,金艾顺所带领的团队实验室短短几年时间里,承担了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17项。经三方评价,团队科研成果、转化效益等估值约2个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金艾顺带领团队迅速投入科技攻关,在较短时间内成功搭建抗体快速筛选技术平台,并获得200株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这些研究为后续新冠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