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县高燕镇红军村,因川陕红军与国民党在这里战斗而得名。进红军村的道路因狭窄、坡陡、弯急,很少有人开车前往,村民的日子也过得异常艰辛。但今年五一,红军村迎来了第一批自驾游客,当地村民开始吃上了 “旅游饭”。
“路宽了,游客也敢开车上山了。”4月30日,红军村老党支部书记何少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今年, 在两江新区管委会、两江产业集团帮扶下,红军村发展思路变清晰了、出行道路畅通了、脱贫产业也做起来了。他说:“挖掘红军精神照亮了我们脱贫路。”
重走红军路发展找思路
红军村海拔高度在700至2100米之间,距离城口县城只有12公里,但因为道路陡窄、土地贫脊、严重缺水,以致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空白、村民房屋破旧,到2019年初,红军村还是城口县仅剩的十个未脱贫村之一。
“第一次听说红军村充满了敬重和向往。”去年3月,来自两江产业集团的王旭东到红军村任“第一书记”。初到到红军村,除了贫困,王旭东既没看到红军战斗遗址,也很少听到红军的故事。“难道红军村仅仅是个名字? ”
王旭东查阅资料了解到,1934年2月,红军进入城口县双河、庙坝,最后攻占县城。红军村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地处坪坝、庙坝和县城之间,是国民党反攻必经之路。同年7月,红军在五社老窝子(土地名)和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地战斗,成功打败了敌人的逬攻。王旭东决定,重走红军路。
钻丛林、斩荆棘,王旭东与村支两委成员沿着廖家坡(土地名)翻山越岭,走黄泥洞、爬寿身洞、登老窝子,一路走来,他们发现了密林覆盖下的红军医院、战壕、哨卡、坟墓等遗址,一个个红军战斗的故事又被挖掘了出来。
“红军精神不能丢!”看着大家满身的汗水,被荆棘划破的伤痕,王旭东站在红军战斗遗址前感概地说,80多年前,红军将士在悬崖绝壁、荆棘丛 中开辟道路,顽强作战,最终打退了敌人。“这种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同样适合今天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高燕镇党委书记高军称,在红军战斗遗址上党课,让红军村发展又有了新思路。他介绍,一是发扬红军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战斗精神,鼓足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战天斗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斗志;二是学习红军逢山挖路、遇水架桥的开路精神,完善红军村道路、电力、水利、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依托红军遗址和红军故事,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
加宽盘山路建成风景路
篦子坝至长田环线公路是村外到红军村的必经之路。但一年前,这6公里盘山路只有3.5米宽,弯多、坡陡,行车险、错车难。王旭东认为,发展乡村旅游,首先得让道路畅通。
去年6月,两江产业集团投入150万元,将环线公路拓宽至6米,并在沿线建起了两个观景平台,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沿路实施了景观绿化工程。
“将险象环生的盘山路建成了风景路。”公路两旁,白天绿树成荫,晚上路灯成排。行至观景平台,成片的红枫在蓝天、白云、青山映衬下,分外耀眼。红军村党支部书记谢正学称,“从盘山路加宽破题,红军村开始蝶变。”
去年,两江新区管委会、两江产业集团筹资约1300万元,为红军村落实引水工程,实施电网改造、推进道路拓宽、打造景观林,新建村级公路3.5公里、生产步道5公里,对木旺坪水库进行加固维修,新建山坪塘1个,饮水池12口,铺设入户自来水管道8千米,4G信号进了村,新的便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也建了起来,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变。
红军五组的龚佑美,丈夫因矿难瘫痪、大儿子又脑瘫,二儿子、小女儿只有10来岁。过去,他们一家住在海拔1600米的何家坪,看病、上学都 不方便。
“早都想搬离何家坪了。”龚佑美说,之前村里很多地方道路不畅、饮水不通,无处可搬。去年10月,红军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后,政府为龚佑 美一家落实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了海拔1000米的何家湾。“这里路通了、水有了,游客来了还可以办农家乐。”
截至目前,红军村已实施危房改造24户,易地扶贫搬迁分散安置8 户,集中安置7户34人已于9月底入住。随着实施“户貌六改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到户项目,红军村村容户貌进一步改观。
探索融合路拓宽产业路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王旭东与村支两委深入分析红军村的资源优势,一是距离县城近,城市居民进村快捷;二是有红军战斗遗址,可以融入城口县红色旅游;三是有150亩的稻田,适合发展种植业;四是近500亩的高山草场可发展养殖业;五是海拔1000米的何家湾一线可以打造民俗,发展避暑经济;五是可以依托帮扶单位两江新区管委会、两江产业集团资源优势,针对性布局扶贫产业。“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城市'后花园'。”
现在,一条15公里长红色之旅观光步道将红军医院、战壕、哨卡、藏身洞、坟墓等红军战斗遗址串联了起来,以红枫林、红军广场、红军雕塑、红色文化民宿的红色旅游路线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全村建起了120亩花卉苗木产业基地、100亩大黄种植基地、150亩高山生态水稻种植基地、50亩莲藕基地,以及高山露地蔬菜种植基地;利用高山草场喂养山羊、山地鸡等,带动全村52户建卡贫困户,实现了扶贫产业贫困人群全覆盖。
二组村民庞先琼,丈夫瘫痪在床,二儿子离婚后留下两个10多岁的孙子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异常艰辛。庞先琼说,过去种“三大坨(红薯、玉 米、土豆)”除了填肚子,变不了几个钱,有力气却不能外出务工挣钱。现在,庞先琼每天到生产观光步道做工能挣150元工钱。去年,她的务工收入达到2万余元。
今年25岁的夏纪清学的是导游专业,此前一直在恩施上班。现在,她回到村里拟创办旅游服务公司;在河北发展的夏远兴也回村拟投资20多万元建民宿,参与乡村旅游建设。
“发展产业带动了就业、激发了创业。"高燕镇党委副书记李长建称,依托新发展的产业,红军村建起了特色农产品加工车间和电商公司,提升农 特产品咐加值、促进消费扶贫,壮大集体经济;两江产业集团帮助设立100万元产业扶贫基金、10万元教育资金,帮助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发展产业,解决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特色产业发展,解决了近50人就近务工,带 动了7名村民回村创业。”
去年,红军村实现整村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完成,全村脱贫12户51人,贫困发生率由7.46%下降至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