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自制炭笔和木刻刀,步行一夜看话剧 育才学校珍档披露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时间:2019-12-30 17:12:32 | 记者:匡丽娜 | 编辑:田抒航

      没有画笔,就将柳枝剥皮晾干,放在洋烟罐中,铺上沙,用火慢烧,画画用的木炭条就做成了。

      睡到半夜,紧急集合的钟声响起,全体师生步行一夜,来到国泰电影院看话剧《安魂曲》。校长还特意煮好粥,烧好水,迎接师生。

      12月31日是重庆市育才中学80周年校庆日,“抗战时期育才学校美术教育文献展”和《抗战时期重庆育才学校美术教育文献集》(以下简称文献展和《文献集》)将在当天正式开展和出版。12月25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文献展和《文献集》的策划者、编写者,从他们收集的珍档中还原抗战时期在育才学校发生的一段段难忘而精彩的故事。 

      不找到校徽她睡不着觉

      在这次文献展和《文献集》中,均提到了育才学校的第一代校徽。这枚三角形的校徽,白底、蓝框、红字。中间有三个环环相扣的红色圆环,上面有“育才”二字。

    1.png

      ▲育才学校第一代校徽

      “目前,育才学校第一代校徽只发现了两枚,一枚收藏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另一枚就藏于我们学校。”育才中学校长、本次文献展和《文献集》的策划者和编写者张和松介绍,育才学校第一代校徽是1939年9月由陶行知校长构思、绘画组第一任主任陈烟桥执笔设计的。校徽上面的三个圆环,分别代表着“全校一体、全世界一体、古今往来一体”三层含义。三环的红色象征着“有生命的学校、有生命的世界、有生命的历史联成一体”,三角形的蓝色边框则象征着生命。

      这枚校徽的背面还印有一串编号:2739。“这枚校徽是当年学校音乐组老师罗昌遐捐赠的。”育才学校美术教师肖霞称,去年她到北京去看望罗昌遐老师,回忆在育才学习生活的点滴,老人泪眼婆娑。

    2.png

      ▲音乐组罗昌遐老师捐赠育才第一代校徽与当年的练习本

      罗昌遐回忆,有一天早上,她看见陶校长往外走,便问他这么早去哪里。陶校长告诉她,去城里(渝中区)找朋友筹集一些资金,用于学校下一阶段的开销。那时正值寒冬,陶校长还穿着一件打着很多补丁的粗毛衣,自己当时就差点掉泪。

    5.png

      “听说要举办育才80周年校庆,罗昌遐在我离开后就在家里翻箱倒柜,在凌晨1点才终于找到这枚校徽。我后来问她为什么不第二天再慢慢找,她说不找到校徽她睡不着觉。”肖霞说,这枚小小的校徽不仅见证了育才学校光辉的办学历程,更可以让人感受到育才师生对母校和陶行知先生的敬重和爱戴。

      学生上午学习文化,下午学习专业

      1939年7月20日,陶行知借重庆北温泉小学举行了育才学校的开学典礼,先期招收了40余名难童,次月迁至重庆合川县草街子凤凰山古圣寺行课。到年底,在校学生增至近百人,他们大多是来自全国各省战时儿童保育院的难童。

    3.png

      ▲当年育才学校绘画组四学年的课表

      据了解,建校之初,育才学校便设立了绘画、音乐、文学、戏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组,后来又组建了舞蹈组,共7个组,先后聘请了陈烟桥、张望、刘铁华、汪刃锋、王琦、许士骐、梅健鹰等一批知名画家到学校美术组任教。

      各组学生的文化课表和绘画组的专业课表,也被收录在文献展和《文献集》中。记者看到,绘画组的专业课表分四个学年,由陈烟桥拟写。第一学年有素描石膏、水彩、野外实习(速写)等;第二学年有素描、透视学、解剖学、国画等;第三、第四学年则是素描人体、广告设计学、创作、教育学等。从这张课表可以看出,当时育才美术课程是结合战时社会实际,循序渐进对学生美术基础进行训练的。

    4.png

      ▲绘画组的教育方法与计划

      另一张课表是育才学校各组学生的文化课表。上面有国文、算数、代数、几何、自然、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社会、地理、历史、劳作、音乐、图画、体育、英语等。

      肖霞介绍,育才学校十分注重学生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同步发展,采用“特修科和普通科并重”的方式教学,即学生上午学习文化课程,下午学习专业课程。文化课程实施学分制,类似于今天高校的做法。

      让学生为报考者画像充当照片

      在《文献集》中,一些育才老校友还深情回忆了在育才的学习生活点滴。育才学校第一批学生、中央美院教授伍必端就讲述了几件难忘的小事。

      伍必端回忆,1940年的一天夜晚,学生们都在睡觉,忽然古圣寺的钟声响起,大家赶紧穿好衣服往操场跑。教务主任方与严老师告诉他们:陶校长派人从重庆送来一封信,原来陶校长看了一出叫《安魂曲》话剧,十分感动,一夜未睡,就想一定要邀请全体师生来重庆看这出话剧。

      从草街子到重庆有一百多里路,学生们连夜出发,男生就徒步走,女生中除了少数身体不好的,也都步行前往。陶校长则在管家巷把粥煮好,把水烧好,第二天上午大家走到管家巷时,陶校长和育才办事处的几位同志就给学生们洗脚、挑脚上的水泡、搽药,晚上师生们就去国泰电影院看了话剧,过了“一把瘾”。

      伍必端说,那时学生没有画笔,就将柳枝剥皮晾干,放在洋烟罐中,铺上沙,用火慢烧,画画用的木炭条就做成了。用蘸水钢笔在石头上磨一磨,就能成为一支木刻圆口刀。

      1943年,育才要招生。一般招生时学生应拿出本人的照片,但那时是战争年代,学生都很穷,大都交不起照片。于是,陶校长就把伍必端等学生找来,让他们为报考育才的学生每人画了一张像,大小约2寸。“考试时,监考老师就对着画片叫考试学生的名字,竟然都没有错。陶校长相信学生,大胆让学生自己去做,这也是陶先生‘教为用一致’的精神体现。”伍必端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