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市中医骨科医院筋伤中心主任郭剑华: 名中医里的“发明家”

重庆日报 2019-10-09 08:01

  “这是康复的训练方法,回去记得照着练习。”10月8日上午,市中医骨科医院,郭剑华习惯性地将一张单子递到患者手中,并叮嘱其每天按时做康复。

  一张张单子上凝聚着郭剑华多年来悉心总结的筋伤科普文章和康复方式,“我讲一遍患者不一定记得住,可按照单子上介绍的方法,他就能自己正确操作。”

  出生于1945年的郭剑华,是市中医骨科医院筋伤中心主任,也是全国首届名中医。

1.jpg

  ▲郭剑华(左)正在给患者看病。记者 李珩 摄

  一针一推之间舒缓患者疼痛

  郭剑华出生于中医世家,据其家谱记载,郭剑华家中世代行医,先祖郭熙成于清咸丰年间在川南开办“郭氏福善堂”悬壶济世。

  耳濡目染下,郭剑华14岁便开始随父出诊,15岁考入原泸州医学专科学校(现西南医科大学)成为中医班的首届学生,17岁独立行医。2017年,他荣获首届“全国名中医”称号,成为全国筋伤学界为数不多的名医。

  “中医有三宝:中药、针灸和推拿。”郭剑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是药三分毒,虽然掌握好药量不会明显损伤身体,但许多人忘记了中医穴位的妙用,针灸、推拿、艾灸等药外功夫同样能防病治病,药内药外两者相结合,治疗疾病才会有更好的疗效,同时达到中医大家巧用经方、开方药味少而效高的原则。

  郭剑华十分注重针灸推拿之法,无论是治疗腰椎肩盘突出症、颈椎病还是膝骨关节炎,他治疗的第一步不是中药,而是药外的各种诊治手段,或针灸,或推拿,一针一推之间,就舒缓了患者大部分疼痛。

  记者看过他早年为一名患者进行推拿的视频,从头到脚,手法娴熟流畅,一招一式张弛有度,干净利落,看上去不似推拿更像在抚琴,在病体上优美地舞蹈。在施针上他也同样要求美感,但这并不是刻意而为,而是要真正做到手法应从“心”而出,做到“轻而不浮,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才能使患者得到最好的疗效。

  获4项国家专利

  在门诊,郭剑华总会拿着患者的X光片仔细揣摩,“中医也需要看X光片吗?”患者也总是提出这样的疑问。

  “这个不分中医西医的。”郭剑华说,核磁共振、CT、X光等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不管中医西医都应该掌握,而且应该成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手段的延伸。“这些科技能帮助中医更准确地找到病灶,尽管古籍医书上没有,但中医医者应该做到‘有’能看懂使用,‘无’能依旧准确治疗。”

  传承中医也需要创新。郭剑华认为,古方药典是中医的瑰宝,必然要多学习,但作为一名医者,更需要有自己的辩证思维。所以,郭剑华在姑母郭贞卿“药内药外结合”的学术思想影响下,自己又总结创造出“有伤不治伤,治伤先治远端”的理论方法。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他发明了“中国霸王灸”和“神农塔灸”等灸具,研制出了颈舒胶囊、膝舒胶囊等注册院内制剂,设计了方便患者的多功能自动牵引床、多功能治疗椅、颈椎治疗椅等,获得国家专利4项。

  整理学术资料30万字

  在郭剑华的诊室里,整齐地放着各种书籍及文件资料,有一大叠单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我整理的康复方法。”郭剑华解释,筋伤患者后期的康复其实很重要,从如何治疗、饮食禁忌到后期康复锻炼、保健,再到煎煮中药用哪种容器,这样的便民文章,细致到如何能节省使用药液,让患者一眼能懂、方便实操。这些资料,也是郭剑华从整理的近30万字的学术资料中精选出来的。

  1994年和1996年,郭剑华先后两次应邀到美国讲学、工作,宣传和推广中医药文化。1998年,他应邀到南非工作,创建了南非中国中医诊疗院和中国大药房,主导成立了南部非洲中医药学会,并被公推为第一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在当地华文报纸上发表中医科普文章百余篇,为促进中医在南非的合法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中国驻南非大使馆的称赞。

  如今,郭剑华仍然坚持在临床一线为病人施针问药。作为重庆市政协委员和市科协委员,他还积极献计献策,先后提出关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提案建议50余件;他还在重庆多家区县医院建立名医传承工作室,每周来往于各医院之间,示教带徒,传授经验。

编辑柏云辉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