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重庆创新故事|润泽医药:十年磨一“钽”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时间:2019-09-24 07:54:41 | 记者:张亦筑 | 编辑:罗建军

      ▲润泽医药工作人员认真检验多孔钽材料。

      ▲润泽医药大厅布置了一面高约7米、宽12.7米的知识产权墙。

      ▲9月20日,润泽医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攻关研发新品。

      ▲润泽医药工作人员对产品进行测试。

      ▲润泽医药大厅墙上挂满专利、商标等产权证书。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卢越摄

      在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下称润泽医药)大厅,有一面高约7米、宽12.7米的知识产权墙。墙上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地挂着1150张专利、商标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证书,每一张都被装裱得很精致,看上去十分壮观。

      为了这面墙,润泽医药还专门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揭幕仪式,这在重庆的企业中还是首次。

      为何如此重视?在润泽医药董事长兼CEO叶雷看来,这背后承载的,是公司十年来专注于多孔钽材料研发的心血,也是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雄厚实力,是最值钱的“家底”。

      正因为此,润泽医药在全球率先研发出首款多级多孔钽材料,在多孔钽材料领域的研发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叶雷也被业界称为“中国多孔钽之父”。

      十年弹指一挥,润泽医药是如何在知识产权培育的过程中,成为多孔钽材料领域佼佼者的?

      企业名片

      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新型高科技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知识产权为引领,形成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发展模式,医用植入金属材料多孔钽的研发水平居行业领先地位。共申请国内外专利2400余件,获得专利授权1400余件,其中包括已授权的美国和欧洲专利近30件,获得“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称号。

      创新感悟

      产品未动,专利先行。正如《孙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开展专利信息检索、收集和预警分析,不仅能够规避专利侵权风险,绕开别人设置的专利陷阱,还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研发立项,可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避免重复研发造成研发投入的巨大浪费,帮助企业进行高效的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

      确立全员参与知识产权的战略机制

      放眼国际市场,知识产权引发的没有销烟的“战争”,并不弱于铜枪铁炮。

      曾一度被称为“专利印钞机”的美国一家高科技公司,凭借其数以万计的专利和商业技术秘密,让全球众多通讯厂商都不得不向其缴纳高额的专利费,否则就是侵权,损失的就不仅是金钱,还可能是市场。

      这样的故事,叶雷是后来才听说的。而在早年的工作中,由于忽视知识产权,他也曾经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那时,他自己开发了一款药品,还获得了批号,随后草率地交给了一家药企生产,认为自己从中提成就可以了。

      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这款药品上市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无奈自己没有掌握知识产权,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喝汤。

      吃一堑长一智。

      在成立润泽医药之后,叶雷就把获取知识产权定为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在确定新的科研项目之前,一定要思考和探索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2014年,润泽医药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发展纲要》,确立全员参与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战略机制,目的是迅速提升公司知识产权实力,构建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体系。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打造专业队伍,设立激励措施,这是叶雷接下来做的几件事。

      在发展过程中,润泽医药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知识产权各方面的制度、程序、标准等,围绕人力、财务、信息等资源以及生产经营各主要环节,规划了知识产权在各部门的规范模式。

      按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要求,润泽医药又专门引入两名专利代理人,一名曾经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任职多年的专利审查员,负责独立管理公司的知识产权部门,直接向公司负责人汇报工作;另一名则负责公司知识产权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除此之外,公司每年还组织员工参加知识产权培训,巩固和提升专业水平。

      为增强员工的发明创造积极性,产出更多知识产权成果,润泽医药还制定了《知识产权奖励办法》,员工的职务发明创造获得专利证书后,可作为技术职务聘任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后,员工可获得1000~5000元不等的奖励。如果专利实施后取得了经济效益,企业还会从效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其报酬。

      粗略估算,润泽医药每年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资金投入就占据公司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再加上其他投入,整个研发投入的比例就超过了10%。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配备现代化的实验研究及生产设备,由此,也加快了其技术创新的步伐。

      专利导航帮助企业知己知彼

      回想与多孔钽结缘,叶雷说,或许也有些偶然。

      在成立润泽医药之前,他们一度从事过医疗耗材的代理销售,后来公司决定向研发生产转型时,仍然将目光锁定在医疗器械这一细分领域。

      不过当时公司想做的,其实是钛合金制品。

      在临床上,骨移植一直是重建和修复骨缺损的主要常用方法,而致密的医用钛合金制品是主要的骨修复材料,用于重建和修复骨缺损。

      在我国,每年有超过100万患者需要植入骨修复材料,市场规模上千亿元。

      一方面,骨科临床需要良好的材料修复骨创伤、骨肿瘤、骨坏死形成的骨缺损,但另一方面,中国对骨科材料研发的投入远远低于美国。在这一领域,相关技术专利一直被美国医药巨头捷迈(Zimmer)掌握。

      “难道中国的患者,就只能等待国外研发的骨科新材料,接受昂贵的进口价格吗?绝不!”叶雷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己搞研发。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致密的医用钛合金制品虽然是主流材料,但有其局限性,对于大段和骨量缺失大的节段性骨损伤,是无法修复的。

      比较而言,金属钽亲和人体,可以代替钛合金的固定和支撑作用,还能让大段或者骨量缺失大的节段性骨损伤得到替代修复。

      在叶雷看来,这么好的材料,一定能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尽管这一细分领域还充满未知,但他依然决定不走寻常路。

      产品未动,专利先行。他坚信《孙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在他看来,开展专利信息检索、收集和预警分析,不仅能够规避专利侵权风险,绕开别人设置的专利陷阱,还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研发立项,可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避免重复研发造成研发投入的巨大浪费,帮助企业进行高效的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

      为此,润泽医药在研发活动的全流程周期管理过程中,先后委托重庆市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北京国知专利预警咨询有限公司等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各项目的专利分析与预警,为其提供了大量有指导性价值的专利分析报告。

      有了专利分析作为导航,润泽医药不仅对自己的专利申请趋势了如指掌,也掌握了全球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情况、专利壁垒、失效专利,规划出了多孔钽材料技术的发展脉络和研发方向。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围绕自身发展规划的重点,加强多孔钽项目在国内外专利布局,形成创新产品医用多孔钽专利组合。”叶雷表示。

      高价值专利组成庞大“专利池”

      通常来说,高价值专利具备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高”,即技术的研发创新难度高;二是“稳”,即专利的权利稳定;三是“好”,即专利产品的市场前景好;四是“强”,即专利的技术竞争力强。

      高质量创造是培育高价值专利的源头和基础。他们通过专利分析发现,在重建和修复骨缺损的过程中,金属植入物与宿主骨存在界面不融合、力学性能不匹配、物质代谢受阻三大核心难题,如果要用多孔钽替代现有的骨修复材料,这就成了研发团队必须要攻克的难关。

      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看起来像海绵一样,孔隙也不尽相同,在润泽医药的实验室里,有很多这样“其貌不扬”的小钽块。如果不经介绍,也许普通人难以想象,它其实拥有强大的功能。

      与国外医药巨头研发的单级多孔钽材料相比,多级多孔钽材料具备海绵一样的“润湿特性”。这一特性可引导骨组织通过体液进入人造骨孔隙,并在其中生长发育,让人造骨变成“活的钢筋混凝土式的再造骨”,具有骨支撑、骨再生和骨融合性能。

      也就是说,这种大段和骨量缺失大的节段性骨损伤修复材料,可以和人类正常骨组织完全融为一体,不会产生任何排斥反应。

      经过对技术创新点的充分挖掘,润泽医药围绕核心技术布局申请了892项专利,其中724项已获授权,包括17项通过PCT途径获得的美国和欧洲专利。而且,他们还从检测方法学上获得了专利。

      “钽元素的密度极高,一般的检测方法很难看清内在组织结构,而价格高昂的600千伏工业CT机让检测变得容易很多。”叶雷说,通过在研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他们又先后主导参与了《GB/T 36983-2018 外科植入物用多孔钽材料》《GB/T 36984-2018外科植入物用多孔金属材料X射线CT检测方法》两项国家标准的制定。

      最终,庞大的“专利池”,形成了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

      2019年初,润泽医药的“多孔钽骨填充材料”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上市审批,成为首个可用于四肢非承重部位的腔隙性松质骨缺损填充的金属骨填充材料,由此也打破了美国公司长期以来对多孔钽材料的技术垄断。

      而且,掌握多级多孔钽材料制造核心技术的公司,目前在全球也仅有润泽医药一家。这种材料可以直接加工或者与其他材料复合后加工成为一系列多孔钽医疗产品。

      与现有产品相比,润泽医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孔钽相关产品不仅生产周期缩短,价格也比国外同类产品低30%甚至更多,可以造福更多患者。

      凭借领先技术进军海外市场

      《孙子兵法·兵势篇》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在叶雷看来,在没有硝烟的专利战中,“数量布局,质量取胜”,就是对“奇正之道”最好的解释。高价值专利就好比是“奇兵”,是公司闯荡市场的利剑,更是制胜的关键所在。

      经过十年的潜心研究,润泽医药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多级多孔钽材料。

      十年磨一“钽”,十年树一“材”。

      由于在多孔钽材料领域的创新研究,润泽医药被认定为重庆市医用金属材料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不仅如此,《2018年重庆企业专利创新百强榜》(简称《百强榜》)从企业专利的数量规模、质量水平、结构布局和转化效益四大维度展开了研究,润泽医药在综合榜排名居第6位,民营企业榜排名居第2位,也是医药制造行业排名最高的企业。

      如今的润泽医药,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上更加游刃有余。

      他们根据产品领域、权利类型、保护范围、市场前景等技术维度,安排专人对专利资产进行管理,定期做出评价报告,为公司专利资产的融资、转让、维权等做足了“功课”。

      目前,全球骨修复材料市场每年有近500亿美元的“蛋糕”,润泽医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孔钽材料研发成功,不但可减少国内对进口骨修复材料的依赖,预期国内的年销售额将超过50亿元人民币,还将凭借领先技术进军海外市场,为国产高值医用耗材争得国际地位。而这,也早在叶雷的打算之中。

      在《百强榜》中,润泽医药已经进入了“重庆企业专利海外布局前十”。布局专利的同时,润泽医药还计划进行国外产品注册,力争2021年左右实现产品全球销售。

      “由于我们的材料在基础材料特征上的根本突破,后续转化产品将改变全球骨科治疗技术,形成更方便、安全、有效的骨科治疗方案。”叶雷称,在未来,他希望润泽医药提供不止于材料的完整解决方案,通过CT和MR获得患者影像数据,与健康骨科的数据作对比,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后,再通过软件生成3D图像,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他表示,“科技创业、造福于民”是企业的宗旨,润泽医药还将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以创新产品为龙头,将市场、科研、生产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创新创造中来,继续行走在科技创新的路上。

      记者手记》》

      知识产权让企业闯荡市场更有底气

      张亦筑

      一块看似普通的小钽块,却具有满足人体组织再生的功能。

      “重庆造”多级多孔钽实现了金属骨植入物“从支撑走向再生”的关键技术突破,帮助患者更好地修复和重建骨缺损。从这个层面讲,润泽医药是当之无愧的创新先锋。

      这背后,知识产权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就是技术和知识产权实力的竞争。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润泽医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不仅大手笔投入,还通过专利分析收集和标引专利资源,建立企业的数据库,实现技术开发、产品创新、专利运营、风险规避、协同创新等全覆盖。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最新的技术信息,90%以上首先都是通过专利反映出来的。有效利用专利,可缩短60%的研发周期,节约40%的研发费用。企业在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之前,如果开展了专利信息检索、查找、分析,不仅能够规避专利侵权风险,绕开别人设下的专利陷阱,还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研发立项,可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

      然而,一些企业只顾埋头苦干,好不容易出了成果,申请专利时才发现早已被别人申请。如果把这项成果应用到产品中,还会面临侵权。这不仅耗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也许到最后只是一场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刘延淮曾形容不重视专利分析的中国企业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因此,企业应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融入到产品研发活动的全流程周期管理中。有了知识产权的“铠甲”护体,企业闯荡市场才会更有底气。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