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70年7组数据看重庆经济社会变化

重庆日报全媒体 郭晓静 陈钧 2019-09-11 15:23

  核心提示: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人民始终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步,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巴渝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重庆人民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三峡百万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赋予重庆新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全市干部群众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团结一致、沉心静气、埋头苦干,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八项行动计划”,推动全市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庆专场新闻发布会”。让我们用7组不平凡的数据,诠释70年来重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

  70年 7组数据看重庆经济社会变化

  1. 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亿级到万亿级

  2018年人均GDP是1949年的758倍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亿级(1949年13.89 亿元)到千亿级(1996年1315.12亿元),再跃升至万亿级(2011年达10048.07亿元)。2018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再次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20363.19亿元,是1949年的1466倍。2018年重庆人均GDP达到65933元,是1949年(87元)的758倍。

  直辖以来,重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75亿元提高到2265亿元,实现了由“保运转”的“吃饭”财政向“保民生、促发展”为主的公共财政转型。

  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教直辖时扩大16倍、49倍。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国企改革实现重大突破,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占GDP比重从直转时的249%提高到61.5、年均增长17%),市场主体累计超过250万户。

  2. 全国工业41个大类中重庆有39个

  工业规模总量超过2万亿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70.1:19.5:10.4调整为1996年的21.9:43.3:34.8,再调整为2018年的6.8: 40.9:52.3。

  直辖以来,重庆围绕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构建集群发展、多点支撑、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体系,汽车、电子、装备、化工医药等支柱产业快速崛起,目前全国工业41个大类中重庆有39个,全市工业规模总量超过2万亿元。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做优做强智能产业、汽车、摩托车等支柱产业,培育壮大装备、材料、生物医药、消费品、能源、技术服务、农副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

  2018年重庆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13.7亿元、1161.4亿元,较2017年分别增长13.1%、13.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2.9%和18%。智能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9.2%。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4%。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3.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超过4100班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5%

  重庆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框架基本建立,国资国企、简政放权、投融资、生态文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城取得一批改革成果,党的十九大部署涉及重庆的158项改革举措全面启动,189项市级重点改革项目加快落地。

  重庆是内陆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超过4100班,境外集结分拨点覆盖11个国家30多个城市;“陆海新通道”形成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三种方式,其中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天天班”稳定双向对开、累计开行突破1200班,“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在重庆实现无缝衔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经开区等19个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发展态势良好,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签约项目182个、总金额达264.6亿美元,重庆自贸试验区形成197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2项。重庆实际利用外资连续8年保持100亿美元以上,2018年实现外贸进出口5222.6亿元,居全国第11位、中西部第2位。

  截至2018年底,重庆聚集高新技术企业2504家,科技型企业达1.1万家;2018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01%,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5%。

  4.城乡居民收入比由最高时3.7:1

  下降到2018年的2.5: 1

  针对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市情,重庆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重庆精心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完善以交通为重点的网络型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落实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推动以“两江四岸”为主轴的城市有机更新,深化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努力实现城市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业宜居宜游,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重庆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加强对主城区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规划统筹和分类指导,建立分片区指导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

  2018年,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比由最高时3.7:1下降到2.5: 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直辖时的29.5%提高到65.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8.6%。主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808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达到875万。

  5、铁路网“一枢纽十干线”

  高速公路网“三环十二射多连线”

  直辖之初,重庆公路里程仅2.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4公里,通道建设成为最大制约。经过20多年发展,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日渐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重庆已建设形成“一枢纽十干线”2371公里铁路网、“三环十二射多连线”3096公里高速公路网、“一干两支六脉”1400公里高等级航运网、156条国内和87条国际航线网、7条省际油气管道。

  成渝、渝万高铁建成投运,重庆高铁总里程达到381公里。江北机场发展成为拥有3条跑道和超过50万平方米航站楼、30万平方米综合交通枢纽的枢纽型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突破4000万人次,全市“一大四小多通用”的航空格局加快形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初具雏形,果园枢纽港、江津珞璜、涪陵龙头、万州新田4个铁公水联运枢纽港基本建成,港口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201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是1996年的22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8万标箱。重庆城市轨道交通投运里程313公里,建成“两环十射四横五纵”的快速路网,现代化大都市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6.全市森林覆盖率48.3%

  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超50%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不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重点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3%,其中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超过50%,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4万平方公里,岩溶石漠化、水土流失和消落区治理取得新成效。重庆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探索“双总河长制”并在全国推广。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截至2018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42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年度目标,全市空气优良天数增至316天,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7.14个贫困区县摘帽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用于改善民生

  重庆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截至2018年底,18个贫困区县已有14个摘帽,累计实现171.2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7%。

  重庆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统筹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近年来,重庆城镇新增就业年均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多年控制在3.5%左右的较低水平。2018年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普惠率分别达到87%和80.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7%,38个区县(含两江新区和万盛经开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认定。 

  2018年重庆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左右。全市大力推进文化强市、文化惠民,唱响重庆“行千里·致广大”文旅品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编辑王君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