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退”出绿水青山 “还”上生态家园——重庆实施退耕还林20周年纪实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时间:2019-08-19 17:33:58 | 记者:记者 王翔 | 编辑:柏云辉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王翔)前些日子,李子丰收的时节,巫山曲尺乡柑园村村民李先进和老婆一边要照顾手脚残疾的亲人,一边要打理10亩脆李树,但他们一点不觉得累——今年,他家产的1万公斤的李子,不到半月就被抢购空了,售价在10多元一公斤,收入10万余元。

      “说起脆红李这个摇钱树,就得从当地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说起。”市林业局一负责人说,自2000年起,我市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年来,退耕还林工程覆盖的地方,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兴生态,绘就绿水青山画卷

      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不仅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同时也肩负着保护长江母亲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任。

      近20年来,作为国家生态战略的退耕还林工程,成为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成为重庆提高生态战略地位的重要举措。

      “从2000年开始实施,我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2388.5万亩,为我市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发挥了支撑作用。”该负责人解释,我市实施退耕还林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前一轮退耕还林从2000年开始实施,到2014年,我市共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工程任务1923.5万亩。

      第二阶段是退耕还林专项工程,从2008年启动实施,到2015年,共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任务1038.9万亩。

      第三阶段是2014—2019年,国家共下达我市新一轮退耕地还林任务571万亩,我市结合实际,将任务分解到了31个区县,截至2019年6月30日,2014—2018年465万亩任务全面完成,2019年106万亩任务已完成造林55.9万亩,占计划任务的52.7%。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推进,我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截至2018年底,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3%,较工程启动前增长了25.2个百分点。不管是沿江,还是丘陵山区,“绿水青山又回来了”,成为了群众最真实的感受。

      同时,根据相关监测,截至2017年,我市通过营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67万平方公里,涵养水源总量达45亿多立方米每年,固碳总量达275万多吨/年,实现生态效益服务价值达1206亿元,为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发挥了支撑作用。

      促发展,各地兴起大批生态特色产业

      20年来,我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将退耕还林产业的发展,作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二法门。

      “很多通过退耕还林发展的产业,都成为了当地农户增收的支柱产业。”该负责人说,为了保障产业的发展,在经营模式上,我市鼓励各地通过成立龙头企业或者依托业主的形式,开展有关生产技术指导、收购、加工和销售等工作;在资金投入上,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区县通过相关产业项目、财政补助等形式为辅推动企业、产业发展;在保障措施上,主要依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政策,各区县出台配套办法,对退耕还林特色产业给予扶持。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推动了退耕还林产业的大发展。城口的退耕还林工程对全县适宜发展核桃产业的区域全覆盖,新建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林总规模达20余万亩;建成干果产业核心园区5个、示范园区20个,优质良种采穗圃、良种苗木基地、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旅游休闲观光园、丰产高效示范园近40个,核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建成高观镇、厚坪乡、治平乡、修齐镇、明中乡5个乡镇为核心,集技术研发、标准化管理、高产(丰产)一体的核桃产业园。

      荣昌区大力发展麻竹基地,现已形成麻竹种植面积2.5万亩的规模,带动发展了竹笋、竹叶、竹材加工、林下养殖、竹苗销售等企业10家,使近8000户竹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18年,该区实现销售竹笋7500吨、竹材22000吨、竹叶800吨,直接产品销售总收入近2000万元。  

      江津区还形成了育苗、初加工、深加工、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如江津区先锋镇共有17家花椒加工企业,60%都有自己的烘烤箱,用于加工干花椒。目前,江津花椒花椒种植规模超过50万亩,冠绝全国。

      20年来,重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培育了一批特色林业区县,建立了林果等产业基地1000万亩,除城口核桃、荣昌笋竹、江津花椒外,万州柠檬、巫山脆红李、忠县柑橘、奉节脐橙、黔江蚕桑、秀山金银花、酉阳油茶等也成为重庆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代表,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惠民生,群众受益笑开颜

      民生与产业发展永远是相辅相成的。退耕还林成果能有多大效果,百姓生计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妥善解决,一直是我市实施生态扶贫的着力点所在。

      重庆市山区范围大、面积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在山,潜力在山。持续不断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成为了重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之一,成为了政府精准扶贫与项目区林农脱贫致富的坚实依靠。

      47岁的忠县友谊村村民罗文军曾是广东制模厂的一名技术员,近几年,村里各方面软硬件完善,发现商机的他回村承包了980亩果园,并在果园内建农家乐搞乡村旅游,2018年,他的果园纯收入达170万元。不仅是罗文军,目前,柑橘已经成为忠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惠及了28个乡镇25万果农。

      在彭水县长生镇,就实施退耕还林5000亩,建成了核桃、油茶、梨子和脆红李四个万亩示范基地,涉及贫困户370余户,仅造林的劳务务工费用一项,就为项目区域农户增收100万余元。大量栽种的经果林,将成为了长生镇贫困户未来增收致富的重要门路。

      一串串数据,展现的是我市退耕还林实实在在的“民生成绩单”。截至2018年,我市向退耕农户累计发放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19亿元,户均8200元,人均2400元。

      同时,全市依托退耕还林建起的特色产业基地实现收入65亿多元,乡村旅游实现收入23亿多元,林下种养殖业实现收入18亿多元。2018年,我市还转移退耕农户富余劳动力280万人,外出务工劳务收入达440亿元。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