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西南地区,川、渝两地既是闪耀“双星”,又是“鸡犬相闻”之地。
端午假期,重庆手机漫游共1483.5万台次,同比增长53.37%。其中,入渝漫游数量、离渝漫游数量,四川均排第一。周末或是小长假,到“邻居”家串串门,已成两地居民的主要选择。
两地如何进一步展开务实合作,让旅游业更上一层楼?
“以《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为统揽,共同开发精品旅游环线、打造巴蜀文化旅游品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合作等,联合建设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我们双方的夙愿和目标。”近日,重庆市文旅委副主任秦定波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和合共生 川渝旅游市场互动甜蜜
▲白公馆游人如织
不久前,2019年渝西旅游经济带区域协作区工作会在荣昌举行,参会成员除了我市的潼南、合川、铜梁、璧山、大足等11个区外,还有四川广安、资阳两个“兄弟”。
筹建于2013年的该区域协作联盟以“整体提升渝西旅游品牌影响力”为己任,以唱响“渝西走廊·醉美天堂”为目标。
今年,渝西旅游经济带“11+2”区(市)将更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找准文旅发展定位,深化文旅体制改革,创新文旅产品业态,强化文旅配套服务,不断优化提升渝西旅游综合服务层次和水平,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形成多方联动、利益共享的新局面,让渝西旅游走向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
“通过让广安加快融入重庆城市群步伐,目前在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园’,‘渝’字牌的车比‘川’字牌的多得多,园内58家企业就有50家都来自重庆;在邓小平故里、华蓥山景区等,也有60%的游客来自重庆。”广安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称。
前不久,四川乐山旅游西南宣传营销中心在重庆挂牌成立,搭建起一座重庆市民与乐山大佛、峨眉山等景区的桥梁。“重庆是乐山的重要客源地市场,深耕重庆市场,对乐山文旅大有裨益。”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6月21日至23日,第六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四川首批10大天府旅游名县组团亮相,并推出“百万让利”系列优惠活动,吸引大量重庆市民的目光。
与此同时,重庆各区县及景区深耕四川客源市场也是不遗余力。武隆早在2009年就设立了四川营销中心,通过宣传营销、活动推广等手段,每年吸引上千万人次的四川游客到访武隆,占武隆总游客量约四成。
南川、大足、荣昌、云阳等区县也均把四川当成重点客源地,时常入川举办文旅推介会、互动体验活动等,吸引了大量四川游客来渝。
携手合作 从局部探索到战略自觉
▲重庆市渝中区洪崖洞
据市文化旅游委的统计数据,今年端午节三天,全市手机漫游共1483.5万台次,同比增长53.37%。其中,入渝漫游680.62万台次,入渝漫游前5名为川、粤、黔、浙、鄂;离渝漫游802.88万台次,离渝漫游前5名为川、粤、黔、浙、鄂。由此可见,无论是重庆游客入川,还是四川游客访渝,数量都高于其他兄弟省市。
携程旅游大数据也显示,去年,川渝联程跟团游产品就新增了200多条,游客预定量较此前一年同比增长2000%。今年第一季度,游客预订川渝联程旅行的人数更是同比增长高达400%。
其中,重庆市区+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5日4晚半自助游、重庆+成都+都江堰+乐山大佛+峨眉山6日5晚私家团、重庆+成都+都江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6日5晚私家团等线路产品,在网上销售十分火爆。
在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也要冷静地看到短板。比如,两地在此前的合作中,多停留在简单的刺激消费层面,存在沟通协作效率有待提高、旅游产品整体打造需优化、整合营销手段不多力度不大等问题。
“旅游业是一项对外合作最前沿、人文交流最活跃、产业带动最强劲的综合产业,开放是其发展的底色。”秦定波表示,经多年发展,川渝两地已成为西南地区闪耀的‘双星’,又是‘鸡犬相闻’之地,都承担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时代使命。
更为重要的是,两地互联互通水平高、资源要素流动便捷、区域内部开放协调度好、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强,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产业优势互补、梯次明显。因此,整合资源、汇聚力量,系统推进两地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既具备天然基础和广阔前景,又是应时之需。
如果说,此前川渝两地的区县及景区间的协同发展,是一种局部自发探索行为,在去年两省市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后,则上升到一种战略自觉。
更上一层楼 打造国际文旅目的地
▲重庆南川金佛山冰瀑奇观
“区域间旅游经济发展的本源性动力虽然存在着竞争,但站在全域旅游视角,合作是竞争的高级形态。”秦定波说。
深化川渝文旅产业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地发挥各自优势和潜力,打造立足区域、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文化产业集群和旅游目的地,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去年底,以《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为统揽,重庆市文旅委与四川省文旅厅正式签署《联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合作协议书》。据此,未来5年,双方将在打造精品旅游环线、树立巴蜀文化旅游品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合作、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建立旅游合作工作机制等6个方面深化合作,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巴蜀文化旅游品牌。
在精品旅游环线上,双方将整合大足-安岳石刻、长江三峡、万盛石林、黑山谷、金佛山、天生三桥、芙蓉洞、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乐山大佛-峨眉山、卧龙、四姑娘山、自贡恐龙、海螺沟、稻城亚丁等自然与文化资源,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环线;加快搭建红色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共同打造渣滓洞-白公馆-邓小平故里-华蓥山-朱德故居-川陕苏区国家红色旅游示范带和研学精品线路。
在巴蜀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上,两地联合在境内外开展文化旅游促销活动并互换客源,共同开拓境内外客源市场;合力打造旅游节会品牌,完善川渝地区旅游形象定位,设计旅游标识,共同制作宣传片(或广告片),推向境内外市场;深化区域旅游联盟合作,推动旅游联盟一体化。
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加强川渝沿线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两地旅游规划衔接,打造一批精品特色城镇和村寨,构建跨省市旅游车辆租赁网络,形成跨省市自驾游综合服务体系。建立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和旅游沿线救援联合工作机制。共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实现“一部手机玩川渝”等。
在旅游市场监管上,建立川渝旅游市场主体培育机制,探索建立区域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大联盟机制。加强旅游联合执法,建立跨省市旅游投诉处理合作机制等。
“当前,伴随高铁、动车每天多班开行,成渝‘双城生活’已成为现实。两地文旅深化合作,必将推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