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2018年度《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发布 城市交通进一步优化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时间:2019-05-27 06:28:26 | 记者:申晓佳 | 编辑:陈韫宇

      5月26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获悉,日前,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牵头、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承担编制的2018年度《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下称《报告》)已全面完成并发布。

      《报告》显示,2018年,主城区城市交通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由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山城步道等共同构建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更好地覆盖了市民的出行需求。

      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高志刚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2019-05-27-0042.jpg

    ▲ 嘉华轨道专用桥正在加紧建设。该桥是重庆轨道交通九号线唯一一座跨江大桥。目前,整个大桥已完成约百分之五十,预计年内合龙。记者 张锦辉 摄

      轨道交通成市内中长距离出行“主力”

      《报告》显示,2018年,主城区轨道交通新开通环线、4号线,运营里程增加49.1千米,总里程313.4千米。延续了2017年以来轨道运营里程快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交通大数据分析,市民采用的主要出行方式中,轨道覆盖的平均距离达到12.8千米,高于小汽车的11.6千米。这体现出,主城区的轨道交通已成为市民中长距离出行的“主力”。

      市民陈明家住沙坪坝商圈,工作地点在冉家坝。他说,环线开通前,他自驾上班,最长曾花费1小时。环线开通后,陈明每天的上班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报告》显示,主城区目前有105千米轨道线路正在建设,建成后主城区轨道网络骨架基本形成。

      城市交通次支路里程增幅为历年之最

      次支路,即次干道与支路的合称。《报告》显示,2018年,主城新增城市道路267.6千米,总长5092.6千米。其中次支道路增加191.9千米,增幅为历年来之最。

      高志刚介绍,次支路往往连接居民社区与主干道、轨道、商圈等,承担起居民日常出行的任务。

      而与次支路建设相辅相成的是,2018年,主城区地面公交运营线路777条,同比增加116条,主要承担城市内中短距离(8公里及以下)出行职责。其中,社区巴士线路173条,同比增加22条。

      这些社区巴士,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许多方便。

      例如,社区巴士611路串起了渝北区轨道龙头寺站、轨道黄泥塝站、紫荆商业广场和周边各小区站点。交通大数据显示,611路开通后,周边小区居民乘坐社区巴士到轻轨站和商圈的活动更加频繁。

      高志刚表示,随着次支路的不断增加,社区巴士逐步填补了次支路、社区等短距离出行的空白,较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

      公共交通总方式分担率近年来首次增长

      《报告》还显示,2018年,主城区市民出行结构发生转变,轨道交通分担率快速提升,公共交通总方式分担率近年来首次出现增长。

      具体来说,2018年主城区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为732万人次,同比增长30万人次,较往年增长明显加速。公共交通分担率58.4%,为近年来首次由降转增。轨道交通分担率16.3%,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增幅创近年来新高。

      此外,主城区轨道日均客运量235.1万人次,同比增加31.5万人次,增长15.2%。线网日均换乘量82.6万人次,同比增加21.8万人次,网络效应逐步加强。

      “这体现出,重庆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正出现层次增加、网络下沉的良好趋势。”

      高志刚介绍,对比往年数据,可以看到2018年“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轨道交通正凸显出城市交通骨干作用,公交车和轨道分别成为短距离、中长距离出行中覆盖距离最长的交通工具。对居民而言,除自驾外,可选择的出行方式更多,步行体验正在改善。

    微信截图_20190527063801.png

      数读2018主城区交通>>

      轨道

      轨道交通新开通环线、4号线,运营里程增加49.1千米,总里程313.4千米。

      地面公交

      新开通公交优先道92.9千米,总里程105.4千米。主城区地面公交运营车辆9216辆,同比增加128辆。运营线路777条,同比增加116条。

      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新增267.6千米,总长5092.6千米。其中次支道路增加191.9千米,增幅为历年来之最。

      停车设施

      主城区现有停车场(点)、停车位同比分别增加330处、21.42万个,停车场(点)总量为5143处,停车位总量为152.08万个。

      管理措施

      主城区共有交通信号灯1530套,同比增加70套;共有电子警察1445套。2018年主城各区继续开展精细管理,开展交通组织优化共64处。

      铁路

      全市运营总里程2371千米,其中高速铁路总长381千米。重庆西站、沙坪坝站年初投入运营,渝湘高铁、重庆东站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全市铁路建设继续加速。

      航空

      巫山机场已竣工并开展飞行校验,预计2019年通航;武隆机场加快建设;万州、黔江机场扩建改造。

      公路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5.7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3096千米。江习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开工合璧津、巫镇、大内等7个项目,在建高速公路约1091千米。

      港口

      全市港口货物通过能力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为2.1亿吨、48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加0.02亿吨、30万标箱,增长1.0%、6.7%。

      (数据来源:市规划自然资源局)

      新闻链接》》

      交通大数据告诉你

      何时出行交通压力最小

      5月26日,随着2018年度《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出炉,通过交通大数据分析,为居民提供了一份出行指南。

      该指南显示,2018年,主城区工作日的居民出行从早6点开始,8∶30达到峰值(早高峰)后逐渐下降,12点左右为日间出行低谷,16点起出行量再次增加,在18:30左右到达第二个峰值(晚高峰)后再次逐渐下降。

      乘小汽车的出行时间特征为:7∶30-8∶00之间达到出发峰值(约占监测到全天出发小汽车总量的8%左右);17∶00-17∶30之间达到出发峰值(约占监测到全天出发小汽车总量的9%左右)。

      乘轨道的出行时间特征为8点左右出行达到峰值,18点左右出行达到峰值。

      而在周末,10∶30是全天出行较为集中的时刻,之后出行量基本保持平稳,直到19点后开始下降。周末出行也没有明显的早晚高峰,总体保持平稳。

      周末主城区居民爱去哪?交通大数据显示,商圈景区中,内环快速路西环立交至高滩岩立交、真武山隧道运行压力较大;主次干道中,解放碑、观音桥、时代天街、三峡广场以及南山周边道路运行压力较大;桥梁中,石门大桥、嘉华大桥、渝澳大桥、黄花园大桥、千厮门大桥往渝中区方向过江压力较大。其他道路则较为畅通。

      如今,成为旅游热门地点的重庆,哪些景点、哪些时段最“打挤”?

      交通大数据显示,2018年的重要节假日期间,洪崖洞、解放碑及朝天门景区人流主要以夜间旅游观光为主。夜间时段(19点至23点)进出景区的游客数约占全天游客总数的一半,其中洪崖洞夜间游客比例最高,占全天客流总数的50.2%,朝天门景区夜间游客占比48.0%。

      磁器口及歌乐山烈士陵园景区人流主要以白天旅游观光为主。白天时段(9点至18点)进出景区的人数占全天总人数的83%。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