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唤醒历史建筑,不妨多些奇思妙想 ——对话重庆建筑设计师田琦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时间:2019-03-04 20:34:34 | 记者:赵迎昭 | 编辑:陈韫宇

    微信截图_20190304204411.png

      人物名片:田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主任,建筑设计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高级室内设计师。人文风光摄影师,《2014中国自助游》特约编委,作品发表于《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中国国家旅游》《城市地理》等杂志媒体。

      重庆日报客户端讯(记者 赵迎昭 编辑 牛瑞祥)从猪圈到设计感十足的公益书屋,从乡村危房到充满田园气息的茶舍……今年4月,由田琦负责设计的“三河村八社乡建改造试点项目”将面向公众开放。

      这一项目和田琦此前设计的“远山·有窑”项目一样,均试图通过恰当的建筑设计,将乡村中废弃或空置的建筑改造成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此举既延续了乡土文脉、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环境,又为市民打造了一个休闲场所。

      田琦是如何通过设计让乡土建筑焕发生机的?对城市既有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有何研究?3月4日,田琦在其工作室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

      让乡土建筑不再沉寂

      重庆日报:“远山·有窑”在2017年投用后受到社会持续关注,您认为它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田琦:“远山·有窑”是“虎溪土陶厂”的活化项目。这个由一座老窑厂改造,依托传统土陶文化,集休闲茶饮、陶艺体验、会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空间,一经面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认为,“远山·有窑”能够受到认可,最重要的原因是项目改造过程中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运用乡土建筑语言,依托土陶文化,将其打造成为了一个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它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体验场所,满足更多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重庆日报:您正在主持的乡建改造试点项目都有哪些特点?

      田琦:正在进行的“三河村八社乡建改造试点项目”就在“远山·有窑”的不远处。我们将一个荒废已久的猪圈巧妙设计成了一个公益书屋,还有一座危房经过排危加固后也将化身滨水的乡村茶舍。这个项目试图通过建筑设计,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吸引游客,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微信截图_20190304204300.png

      ▲猪圈书屋的改造方案。 受访者供图

      老厂房改造也有多种可能性

      重庆日报:除了关注乡土建筑改造,我们注意到您对城市既有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也进行了一些研究。该研究有何现实意义?

      田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对城市既有建筑的改造与更新已经作了12年课题研究。这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为在城市建设进程中,不仅存在超量建设的情况,核心地带也没有足够土地来满足新建建筑的用地需求,同时还存在大量有一定文化、历史价值,却闲置或未得到有效利用的既有建筑。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更新、转型、活化,将更多地从理论付诸实践,也将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重庆日报:重庆在这方面有哪些好的案例?

      田琦:比如北仓文创园区就由重庆纺织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成,不定期举行的艺术展览、文创体验等让这里充满文艺气息;鹅岭二厂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中央银行印钞厂,改造成文创公园后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打卡”;重庆建川博物馆的8个主题展馆的“前世”,是抗战兵工生产洞洞体,也是“国保”活化利用的样本。

      重庆日报:在老工业厂房的改造中还有哪些可能性?

      田琦:大型工业厂房的改造,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难题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植入并丰富其中的业态。北京798、上海8号桥、广州红砖厂、重庆鹅岭二厂等都是由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创主题园区。一座美好的城市,的确需要这种主题园区,但如果太多了,也会导致供过于求。

    微信截图_20190304204359.png

      ▲车渡文化展览空间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其实,老工业厂房的改造也有很多可能性,例如,位于英国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就由发电厂改造而成,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因此,老工业厂房并非只能改造成文创园区,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其改造后的用途,如将厂房改造为适合的公共体育场馆、长租公寓、社区医疗、大型办公、科研基地等,提供多样性的需求。

      好的作品更能传达人文情怀

      重庆日报:您的另一个身份是人文地理摄影师,摄影经历对您的建筑设计有何影响?

      田琦:我痴迷摄影至少有15年了。现在我的摄影作品中,风景类的逐渐减少,人文纪实类的逐渐增加。例如,我连续十余年关注大学城虎溪电机厂(重庆炮校)的命运,拍摄、调研去了20多次。

      摄影创作和建筑设计都追求视觉上的美感,都重视对光影的运用和色彩的搭配。拍摄虎溪电机厂等历史建筑的过程让我更加重视在设计作品中传达人文情怀。我认为,好的摄影和设计作品,都应该饱含温度。

      重庆日报:作为一名文保志愿者,您对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有何建议?

      田琦:几年前,我加入了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扫街”的过程也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更深刻地了解重庆厚重的历史底蕴。

      文物建筑修缮完成后,空置固然不可取,但如果过度开发或者利用不当,对历史建筑也是一种伤害。活化利用文物建筑,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基本保持其传统风貌,尽可能实现原有功能的延续。比如,曾家岩书院在百年前就是书院,经过修缮后作为文化休闲空间,自然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