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精神”再出发
新华网重庆9月18日电 (刘刚 王龙博) 武陵山自西南向东北,在渝、黔、鄂、湘的交界处绵延千里。
黔江就深藏在这片山岭深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区与云贵高原的结合部。这里自古以来聚居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20多个少数民族。大山的阻隔造成了这里千百年来的贫瘠。当地民间甚至流传着一句俗语: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
就在这块苦甲天下的地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黔江人率先吹响了向扶贫宣战的号角,靠“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成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一面旗帜。
30余年后的2017年,地处渝东南的黔江区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如今的黔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49%,三次产业结构比已优化至9.8:53.6:36,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旅游等产业增速迅猛,“空铁公”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全区森林覆盖率超过60%。2017年,黔江区全年生产总值达到231.87亿元,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25元,这两项数据均已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近百倍。黔江已成为武陵山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当地群众说,他们在向贫困宣战的漫长征程中,靠的还是“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
如今的黔江城区,处处可见绿色。新华网发(林登周 摄)
“黔江精神”的实质是“苦干”
如果要写中国扶贫工作的历史,一定少不了黔江这个地方。
1985年,一部名为《穷山在呼唤》的片子被带到了当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上,这是时任水利部副部长李伯宁组织拍摄的一部电视片。这部反映渝东南贫困状况的参考片,看哭了许多与会的代表。曾经在这一带生活、战斗过的许多老同志,更是潸然泪下。
也正是这部片子,直接推动了中国的扶贫行动。
一块什么样的土地,会只有“苦干”和“苦熬”两种选择?
这部《穷山在呼唤》片子展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总人口240余万人的黔江地区,建卡贫困户达到194.5万人,尚有4万余名人还住在岩洞或者窝棚,每年100万农民还会“闹饥荒”。
“当时,‘怨天尤人’‘穷有理’‘慢应该’‘等靠要’等懒汉心理在黔江弥漫。”一位老党员回忆说,比起没有脱贫能力,更让人忧心的是这种脱贫信心的丧失。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黔江的干部群众首先让“不等不靠不埋怨”成了共同心声。一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反贫困斗争开始了。
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苦干”在黔江成了风气。时任黔江地区政协工委副主任的雷德高,为解决水市乡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带着技术人员寻找水源,不慎摔下山崖,造成多处骨折,落下终身残疾。
时至今日,许多黔江人都还传诵着“土家愚公”简旺超的故事。
当年,邻鄂乡松林村的简旺超家住海拔1200多米的石山区,他带领儿孙把承包的87个乱石坑改成了22块梯田,把4.3亩坡地改成了7亩梯田。在那高远的山上,曾时常飘来他雄浑的山歌:老汉今年六十三,改土砌石又治山,学习愚公志不移,还要再造几丘田。
就是在这样“不等不靠不埋怨”的氛围下,黔江人硬是靠着苦干实干,用20年的时间,建起电矿、烤烟、蚕桑、青蒿、畜牧、中药材、经果林、特色蔬菜等支柱产业基地,培植并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收购、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了优质烤烟、珍珠兰茶、金银花茶、牛肉脯一大批名特产品。形成了以扶贫培训中心为轴心,职教中心、职介公司(所)、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学校、乡镇成人教育学校互动的培训与劳务输出联合体。
在“黔江精神”的鼓舞下,几年一个台阶,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等关键经济指标连续成倍翻番,立体交通骨架逐步形成,教育、医疗等事业大幅提升。
“黔江精神”创造了“黔江奇迹”!
俯瞰黔江新城区一角。新华网发
突破天堑变通途
武陵峰万仞,突兀镇黔江。
老一辈的黔江人说,“黔江精神”最早诞生于交通事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位重庆作家这样写道:从地图上看,黔江既有水路,又有公路。但仔细一算,能通航的水路屈指可数,唯一的公路是当年蒋介石为“围剿”红军而修的战略后备公路,但这算是什么等级的公路呢?
自古以来,有识之士都认为:黔江求变,交通为先!
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黔江人用梅子关上的一声炮响,开始了向落后交通的宣战。
梅子关,一直是阻隔黔江与外界的天险。原319国道要在这里绕岭36道拐,72道弯。
黔江人硬是凭借吊麻绳、攀悬崖等原始手段,最终啃下了梅子关隧道这块硬骨头。
“黔江这些年的发展,首先得益于交通的发展。”黔江相关负责人表示。
2005年,渝怀铁路竣工。千百年来,象征着现代工业文明的火车第一次开进了黔江。一车车的矿产与山货通过铁路运出去,一批批的客商乘着火车进到黔江来。
2009年,渝湘高速公路重庆至黔江段建成通车。于是,黔江无高速公路的历史宣告终结。
2010年,黔江武陵山机场开始试航。目前已相继开通了至重庆、上海、昆明等城市的航班,航线总数达到9条,成为武陵山区的空中门户和旅游中转港,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支线机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江区继续坚持交通先行推动发展,黔张常铁路和渝怀铁路二线开工建设、渝湘高铁重庆主城至黔江段即将开工、黔恩高速建成通车、黔江过境高速公路、石黔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推进……
黔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黔江一直将交通建设当成重要的民生实事来抓,“2017年,公路方面就实现了乡镇通畅、行政村通畅、撤并村通畅、村民小组通达、行政村通客车‘5个100%’。”
一张立体化、现代化、全覆盖“黔江交通网”的形成,给黔江带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也正在拉近黔江与世界的距离。
交通改善了,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纷纷向黔江集聚。
这座曾经的边地小城,正一跃成为城市功能齐备的区域中心城市。近年来,组团快速通道、规划展览馆等一系列重大设施陆续建成投用,城市大件一应俱全。
如今,黔江“一城五组团”的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已接近30平方公里。在新一轮的城乡总体规划中,黔江还获批创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
去年12月28日,黔江海关正式开关。黔江成了武陵山地区企业通往世界市场的“出海口”。
黔江,正成为重庆东南部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黔江濯水古镇里的渔民生活。新华网发
产业结构调整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回看黔江的脱贫发展史,也是一部支柱产业优化调整的历史。
曾经的黔江地区,是我国4个直辖市中唯一一块集“老、少、边、山、穷、淹”于一体的特殊地区,这里农业弱、工业小、财政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黔江是典型的粮猪型二元经济结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超过90%。政府对贫困群众仅能实施棉布赊销、返销粮食等简单救济。
在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氛围下,黔江人尝试探索起了烤烟、蚕桑和矿产等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江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思路,全面拉开了绿色、健康、安全的产业发展大幕,培育经济新动能。
据统计,2017年,黔江区全年接待游客145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6%。全年旅游总收入62.9亿元,比上年增长86.5%。其中,过夜游收入16.33亿元,增长31.1%。
旅游业的火爆,是黔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黔江区按照“一城主导、一江拉动、一点引爆、全域发展”的思路,打响“旅游大区”攻坚战,叫响了“神秘芭拉胡•魅力阿蓬江”这张响亮的名片。
过去困住黔江人的大山大水,正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在工业领域,2017年黔江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00.1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3.2%。
2016年,40万吨高性能ECR玻璃纤维基地S01生产线正式点火投产,成为黔江招商引资工作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黔江在新材料产业上迈出新步伐。
当地学者指出,许多战略性新兴工业项目不断落地黔江,是对这座渝东南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环境的认可,也将进一步优化黔江的产业结构。
目前,黔江区正把建设“工业强区”作为三大重要专项工作之首,依托正阳工业园区打造材料、纺织、环保三大产业园,突破发展清洁能源、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电子信息、时尚消费品等新兴产业,突出发展新材料、轻纺服装、节能环保、卷烟及配套、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及配套六大骨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1+6”支柱产业体系。
“企业进来了,还要留得住发展好,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企业只跑一次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进行全程代办、协调协办、领办服务。”正阳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办事审批上让企业只跑一次外,园区还实施了一批公共服务工程,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
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背后,得益于黔江一块又一块的环境“金字招牌”。
苦干1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决战2年实现脱贫摘帽,大干2年成功创建3个4A级景区,濯水景区奋战1年3个月通过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重庆唯一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的区县……
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干部群众高涨的创业激情、强大的行动能力,都成了前来考察的客商愿意留下的重要原因。
如今的黔江,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趋势正在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作。”黔江区相关负责人称,下一步还将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形成现代经济体系。
新时代呼唤“苦干”精神回归
无人机航拍被绿色环绕的黔江乡村。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央开始推动新一轮脱贫攻坚。
黔江被重庆市列为2017年全面脱贫的地区,武陵山深处的黔江,再次开始实施精准扶贫、脱贫的攻坚战役。
“两年前,我们一家四口还住在高山的土房里,易地扶贫搬迁后,现在不仅住进‘小别墅’,还吃上‘旅游饭’,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农家乐老板栗军喜上眉梢地说。
为了与全国人民在2020年同步迈入小康社会,黔江正集中力量瞄准深度贫困乡的精准脱贫工作。
“我们制订了方案,明确实施‘十二大行动’向贫困宣战,出实招、用硬招、下狠招,持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黔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华网注意到,“十二大行动”分别从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医疗保障等多个方面着手,对精准扶贫提出了许多扎扎实实的目标和实施路径。
金溪镇是重庆市十八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2014年底,黔江区10%的贫困村集中在金溪镇。
经过几年的不懈“苦干”,这里的道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发展也逐步走上正轨。
曾是阻碍当地百姓脱贫增收的大山,如今成了一片片发家致富的高山茶园。每到采茶时节,在一条条完成硬化的道路上,一箱箱的茶叶帮助贫困百姓走上了脱贫之路。
金溪镇平均海拔800米,以山地、深丘居多,“在这样的地方修路,没有‘苦干’精神是不行的。”金溪镇相关负责人说,新一轮脱贫攻坚启动后,金溪镇投入资金4200多万元,硬化村道27条60.04公里,实现了贫困村道路100%通畅。
通过“苦干”,黔江区近年来已帮助金溪镇685户2710人从山上搬到了集中安置点中。这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曾经的山民们从此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未来几年,黔江将努力实现每年减少贫困人口2000人以上,并保证深度贫困镇村高质量脱贫。”黔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保护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黔江的脱贫正是“绿色”的脱贫。
如今,站在高处俯瞰黔江,草木滴翠,林海翻滚,犹如一颗镶嵌在渝东南大地的绿宝石。
绿色,也成为黔江近年来扶贫攻坚、发展靓丽的色彩。
通过“苦干”,曾经位于大山深处的芭拉胡、阿蓬江、小南海,都被打造成了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国有林场武陵山管护站的女护林员朱桂玉已护林25年,辗转4个林区,终日与群山共舞,与小鸟为伴,默默谱写着一曲绿野之歌。挨家挨户做防火宣传,风雨无阻种树护绿,每天早中晚的林区巡视……这位“大山的女儿”足迹已踏遍了她所负责的1000多亩林区。
这只是黔江人在生态保护方面“苦干”的一个缩影。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2017年,黔江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16%,森林活木蓄积量达到1200万立方米。这些生态资源,已切切实实转化成了当地的发展优势。
如今的黔江,山水在城中,城在画卷里。“一张更美的蓝图正在绘就,而黔江人的幸福仍需要继续‘苦干’”。黔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