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4点过,黔江区邻鄂镇高坪村。拉着大水罐的小货车在路边停下,车灯照亮了夜里静谧的稻田。村里成立的志钊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莫书跳下车,往喷雾器里装水,和几位村民一起下田喷灌稻叶。
“我们一般3点过起床,到3公里外的深溪抽水回来喷灌,一直到早上9点过;下午4点过下河抽水喷一次,直到晚上10点钟。”今年34岁的李莫书,从8月14日以来已经这样连轴转了半个月。
▲凌晨开始,李莫书与村民下田喷雾为水稻降温。采访者供图
层层叠叠的高坪村梯田,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间铺开。近年来,该村通过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曾经的撂荒地成为连片的高山优质大米生产基地;通过“村集体+合作社”模式,带动700多户村民靠优质高山大米增收致富。
这段时间黔江高温少雨,高坪的稻田也裂了口。“早上看还青枝绿叶的水稻,下午就开始枯黄,心里焦得不得了!”喷雾间隙,李莫书说。
在相关农业专家的建议下,李莫书组织村民们走上抗旱保收之路:早晚两次对水稻进行叶面喷雾,起到降温、加湿、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代替高温干旱期间稻田灌水不足。
为了让全村千余亩稻田能及时“解渴”,李莫书和村民们一起背着喷雾器下田,经常喷完1/3的面积,才能看到山巅透来的阳光。
▲在田间忙碌数小时后,李莫书和喷雾抗旱的村民才迎来第一缕阳光。采访者供图
经过近半个月的“抢救”,喷水的稻田收成基本上保住了,但李莫书又提前“布局”:他在喷雾间隙,将大家在夜里劳作的情况拍成照片、录下视频,在白天时编辑。“要让大家看看我们这些稻米真的来之不易,为下一步营销做准备!”已拍了七八条视频的李莫书,将短视频发到相关平台,为高坪大米“预热”。
“不少村民还靠着这些优质米换钱呢。抗旱保收这事,就像我名字一样,再辛苦,抗旱保收也不能输!”李莫书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