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一村一品带动产业振兴 彭水发展集体经济驶入“快车道”
    重庆日报客户端 王尊 通讯员 廖唯
    时间:2022-07-25 13:24:12 | 编辑:罗建军

    走进距离县城84公里、总人口只有5840人的彭水县桐楼乡,产业“多点开花”,遍布全乡。

    普子村的淡水鱼养殖基地,细沙村的200亩丝瓜络示范种植基地,桐木村200亩辣椒示范种植基地,种植中药材黄精380余亩、方竹笋240亩,除此之外,全乡还有800亩蜜本南瓜、4450亩油橄榄,打造1000亩火棘果基地等。

    一个全县最偏远的小乡镇,如何做到村村有产业的?

    桐楼乡党委书记张倩表示,为推进乡村振兴,桐楼乡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助农增收、引导大户先行带农增收、争取政策支持惠农增收”三大举措,构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小鱼儿“游出”致富路

    正午时的彭水县桐楼乡普子村3组振普淡水鱼养殖基地,阳光洒在鱼塘水面反射起来的光有些晃眼。村支书赵长松来到基地,推上增氧机开关,塘水泛起涟漪,再向塘里投向饲料,鱼儿们又“活”了起来,三五成群的争着觅食。

    淡水鱼基地不仅盘活了村里闲置的山坪塘,还让村集体经济“活”了,也“活”了村民们的致富路。

    赵长松之所以把淡水鱼基地取名为“振普”,寓意就是振兴普子村,曾经的普子村村集体没收益、村民增收难,这让赵长松不得不思考出路。于是,盯准了村里水源丰富的优势和闲置30多年的30亩山坪塘。

    2019年,普子村村支两委以村集体名义成立了彭水县振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大户+农户”的模式发展淡水养鱼养殖项目,在前期充分考察论证、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与当地养鱼大户赵绪权签订了合作协议,并由村集体负责整修场地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赵绪权以养殖技术和鱼苗入股,走出了一条特色养殖致富路。

    “在2019年7月,向鱼塘投放了裸鲤、草鱼、花鲢鱼苗共8万尾,2020年9月首次卖了3000斤鱼,收入4万多元,还给村民们进行了分红。”赵长松介绍,2020年底,渔场进一步扩大面积,并新建成鱼苗孵化基地。

    据了解,建鱼苗孵化基地,这也是综合市场情况和养殖成本因素,养殖基地逐步转型,在同样养殖数量的条件下,养殖鱼苗的成本更低、周期更短、效益更好。去年3月,投放3个品种鱼苗共2000万尾,今年销售了5万余尾,主要销售县内走马、乔梓等乡镇,实现集体经济收益3万余元。下一步,基地的发展方向主要以销售鱼苗为主,养殖成鱼为辅,同时完善垂钓设施,打造垂钓休闲基地。

    小辣椒映红好生活

    “种辣椒不愁卖,效益好。”在桐木村,说起村里的辣椒产业,村民们竖起大拇指。

    桐木村种植辣椒有10多年历史,当时就成立了桐楼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们一起种辣椒,并且打开了销售市场,远销武汉,深受客商欢迎。 当时很多村民靠种植辣椒脱了贫。

    但是,当初的种植方式和烘烤方式还比较粗放。

    2021年,桐木村来了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决定把辣椒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通过村集体经济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科学化、规模化种植辣椒。驻村工作队还通过整合各类帮扶资金,邀请专家提供技术支持,为辣椒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桐木村流转200余亩土地打造辣椒种植示范基地,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捐赠复合肥12吨、鲁渝协作产业资金10万余元,并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辣椒的种植、管护。”桐木村驻村工作队队员任春晖介绍。同时,通过大棚育苗、对烘烤房升级改造,从而保证辣椒的产量更好、品质更优。

    辣椒种植示范基地的打造,这也更加坚定了更多村民种植辣椒的信心。

    “以200元/亩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农户优先在基地务工,在村集体的收益中,还可以享受二次分红。”桐木村党支部书记颜志江说,农户自己种植辣椒,村集体经济公司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以保底价2元/斤进行回收。

    6组村民张世权夫妻俩都是残疾人,他们种了5亩辣椒,张世权说,种植辣椒需要的体力相对较小,1亩辣椒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在村里,像张世权这样的种植散户还有100余户,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种植1亩到5亩不等。

    目前,辣椒种植已经辐射到全乡1100余亩,带动全乡农户370余户,户均增收预计7000余元。

    丝瓜络编织大产业

    在细沙村6组200亩丝瓜示范种植基地,远处望去,绿油油一片;走近一看,一株株丝瓜藤爬上水泥桩向四周蔓延,藤上开着黄色的花十分惹眼,一根根翠绿的丝瓜从枝蔓上垂下,有的只有拇指般大小,有的已十分粗壮。

    棚架下,12名村民正在管护丝瓜,疏果、剪枝、剪花,还有对较大的丝瓜进行加固。“每年5月丝瓜藤开始上架,6月开始疏果、剪枝,一直到立秋前,一根藤只让它结三个丝瓜……”村支书张坤很熟练地介绍起丝瓜管护知识。

    张坤介绍,成熟后单根丝瓜最长能长到1.4米,单根最重能达10斤左右。

    那么,张坤所说的这丝瓜到底是什么丝瓜?怎么“落户”桐楼?

    原来,细沙村所种的丝瓜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季节蔬菜,而是天萝一号丝瓜种,这个品种产出的丝瓜不仅具有抗病毒能力强、产量高、个头大的特点,更是改变了其单一食用蔬菜的价值,通过成熟的丝瓜晒干成丝瓜络(丝瓜瓤),广泛用于制作床垫、鞋垫、坐垫、保健枕、化妆品以及厨卫洗涤用品等,市场前景广阔,其经济价值远超食用价值。

    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打造一村一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19年,细沙村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流转42户村民的土地共200亩,发展种植丝瓜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丝瓜产业已在细沙村“长”大,有效地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增收。

    “每年从3月开始基地就有活儿干,耕地、起垄、播种、除草、管护、采收我都在这干,10元一个小时,一天能挣80—100元工钱。” 张世成对在家门口的丝瓜基地很满意。既有土地流转费收入,又有务工收入,这个丝瓜基地带动像张世权这样的当地村民100余户增收,户均实现增收1万余元。

    “今年8月中旬就可以采收丝瓜,鲜丝瓜经过清水浸泡、晾晒变成的丝瓜络后进行销售,主要卖到浙江、江西等地。”张坤说,丝瓜络的单价在40元/公斤,根据今年丝瓜的产量,预计基地产值在90万元左右,村集体收益预计达30万元。

    近年来,彭水县围绕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基本动力,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农业质量提高、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