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区大县挑大梁|把工业废气变成清洁能源!解析长寿千亿产值背后的“绿色密码”
利用天然气化工废气进军氢赛道、每年23万吨氯化氢回收再利用、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有望提前完成……2024年,长寿区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78.5亿元、增长6.1%。
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该区加快建设万亿级新材料产业核心承载区和世界一流化工产业集聚区密不可分。
就在过去一年,长寿引进了30个化工新材料强链项目,另有62个化工项目建成投产,还成功跻身全国2024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30强。
▲蓝天白云下的长寿经开区。长寿区委宣传部供图
亮眼的经济数据背后,蕴含着长寿加快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深意。尤其在支柱产业领域,该区正以加快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绿色低碳改造为抓手,推动国家绿色园区建设提质见效。
日前,记者先后走进长寿部分重点企业,解开经济增长背后提升“含绿量”的密码。
利用生产废气进军氢赛道
“别看这套装置‘个头’不大,它每天可以生产高纯度氢6400公斤,满足26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用氢需求。”6月25日,站在占地约30平方米的氢气纯化装置前,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甲醇运行部东区主任杨涛,向记者讲述起他们利用废气进军氢赛道的故事。
▲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西区生产厂区。长寿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天然气化工中,甲烷生产醋酸的过程会产生大量氢气,但这类氢气含有水分、甲烷、一氧化碳等杂质,达不到高纯度商用氢气的标准。杨涛告诉记者,过去多年,他们对这些氢气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燃烧成水,用于烧锅炉;或者与空气中的氮气结合生产液氨。
能不能让这些纯度不高的氢气,发挥更大环境价值和更高经济价值?
“2023年,乘着成渝氢走廊建设东风,厂里投入2000万元建设了国内首套以天然气副产氢为原料的氢气纯化装置。”杨涛介绍,这套装置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成套技术,生产满足燃料电池供氢的99.999%高纯度氢气,该装置不仅布局紧凑、占地面积小、运行稳定可靠,而且生产效率高——满产状态下,每天可生产高纯度氢气6400公斤,满足26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用氢需求,一年下来,预计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万吨。
从技术上看,这套氢气纯化装置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步骤:变温吸附完成脱水,变压吸附去除杂质。杨涛说,来自上游装置的副产氢气,经过纯化装置变温吸附脱除气体中的水分后,就可以得到干燥的氢气,然后再经过变压吸附去除杂质,就成为99.999%的高纯度氢气。这些高纯度氢气将通过一根长约600米的直输管道,送至重庆石油分公司长寿加氢站母站对外供应,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一站式”供应方式,降低了运输成本也提升了安全性能,还使制氢、运氢、加氢更具经济优势。
“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氢燃料电池供氢项目,自2023年底建成投产以来,已面向社会供氢80.11万公斤。”杨涛称,目前,全市范围内的加氢站都由川维供氢,项目的建成既为成渝氢走廊和西部氢谷建设提供了基础配套,还可以促进氢能源汽车生产制造、普及推广提速,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3万吨氯化氢的“循环之旅”
在长寿经开区,每年有23万吨氯化氢在这里完成它们的“循环之旅”。
MD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家电、服饰的聚氨酯材料,其生产过程中既以氯气为主要原材料,也会形成氯化氢这一副产物。为解决液氯在运输、储存中的安全问题,同时实现生产原料的循环利用,一个一体化氯化氢回收项目在这里应运而生——通过生产原料的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达到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
“我们给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在长寿的MDI项目进行装置配套,每年回收处理23万吨氯化氢。”重庆飞华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辜健告诉记者,2017年,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废氯化氢回收项目,其氯化氢装置专为巴斯夫MDI项目进行配套,接收并处理来自巴斯夫在MDI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气氯化氢,经过吸收电解后,生产出99.8%的高纯度氯气,又通过约1公里长的管道,返回至巴斯夫MDI装置作为生产原料。
▲重庆飞华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内,工人们正在巡检生产设备。(资料图片)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据介绍,这套装置建成后,飞华集团组织技术力量,通过一系列技术改良和科技攻关,突破了行业多项技术瓶颈,使转化率高达96%。按照一体化设计理念,这套装置不仅技术成熟可靠,与传统的隔膜电解技术相比,其安全和节能优势更为突出。自2017年投入运营以来,该氯化氢装置已安全稳定运行8年,获得巴斯夫公司高度认可。
辜健表示,为进一步降低氯化氢装置生产成本,近年来,公司积极推进设备更新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装置的电耗,减少了碳排放。最近,他们还与北京一家科技公司达成合作计划,利用二氧化碳回收捕捉技术,对热岛装置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再将这些回收的二氧化碳用于发展生物蛋白项目,预计每年可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约17万吨。
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提速了
今年5月底,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炼铁焦化工序化产制酸尾气处理装置正式进入热负荷试车阶段,标志着这家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又再刷新“进度条”。
“过去,化产制酸过程中产生的尾气,主要通过焚烧炉燃烧并冷凝处理后进行排放,但是这种方法会导致尾气中残留酸性气体和氮氧化物,对环境构成潜在威胁。”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赵仕清介绍,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从去年开始,他们着手对制酸尾气处理装置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制酸尾气无污染、零排放目标。
在此过程中,他们针对制酸尾气处理采用了更为高效和环保的技术路线,通过碱洗等处理工艺有效去除尾气中的酸性物质,从而满足超低排放要求。该项目达产达效后,制酸装置尾气烟囱排口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酸雾浓度将全面达到超低排放标准,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按照相关要求,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要在2025年底前完成超低排放公示目标。为此,这家企业总计投入资金45亿元,启动实施了包括清洁运输、脱硫脱硝除尘、原料大棚及皮带通廊封闭等在内的132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
“截至目前,我们已完成131个改造项目,余下的项目也将在7月底之前全部完成。”赵仕清表示,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将严格按计划扎实推进各项工程建设,同步推进验收监测、评估资料、报告公示及环保绩效创A等工作,扎实做好超低排放改造“后半篇文章”,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任务。
记者还从长寿区经济信息委获悉,通过一系列“绿色化学反应”,该区将持续锚定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加快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争创一流绿色低碳实践地,2025年将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单位GDP能耗下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