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新重庆

主流新媒体 重庆第一端

立即下载

用冰壶撞破命运坚冰!这群万州残障少年8年拿下3个全国冠军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陈维灯 2025-07-02 16:28

7月2日,校内训练对抗赛里输给轮椅组,让身为智力组组长的汪飞侠极为沮丧。

咬着嘴唇、红着眼睛,在小板凳上闷闷不乐一会儿,汪飞侠站起身,吐出两个字:“再来!”

小小的训练室里,旱地冰壶相撞的声音不绝于耳,少年们的笑声、叫好声、叹息声此起彼伏。

▲万州区特教中心旱地冰壶训练室里,智力组的队员正在训练。通讯员 侯本艳 摄

不久后,万州区特教中心旱地冰壶智力组和轮椅组,都将代表重庆参加在广东、香港、澳门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鲜为人知的是,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万州区特教中心参与旱地冰壶训练的27名残障学生,已拿下了3项全国冠军。

眼下,少年们正利用暑假时间,一次次磨砺着自己的技术,期待着再一次用冰壶撞破命运的坚冰。

▲轮椅组的队员正在训练。通讯员 侯本艳 摄

“冰壶赛道没有门槛,只有方向”

万州区特教中心20余米的风雨长廊,如今是一处展示校园文化的区域。

8年前,这里滑出了校园里的第一枚旱地冰壶。

那是一个初秋的午后,当学校后勤老师牟尚清把冰壶放在张瀚文面前时,这个因先天失聪而封闭自我的少年,本能地后退了两步。

“别怕,这是能让你看见更大的世界的眼睛。”一边用手语和张瀚文交流着,牟尚清一边又在走廊上推出一枚冰壶,随后将另一枚冰壶交到了少年手中。

蹲身推壶,看着冰壶在走廊的水泥地面上缓缓滑过,张瀚文在牟尚清的眼睛里看到了赞许和肯定。少年咧嘴笑着,一如初秋的阳光。

为什么要教学生练习旱地冰壶?

“冰壶赛道没有门槛,只有方向。”牟尚清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国家高度重视残疾人自我发展,学校为此开设特色教学活动,旱地冰壶因其简单易学而成为首选。

▲万州区特教中心旱地冰壶队队员在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事非经过不知难。

旱地冰壶的教学和训练,困难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没有教练,曾担任过学校飞镖教练的牟尚清被“赶鸭子上架”,成了旱地冰壶的教练。

“看书了解规则、看视频琢磨战术,一点一点自学。”琢磨出一点门道,牟尚清就到长廊上一遍一遍练习,然后再教给学生。

随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旱地冰壶训练队伍,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建了轮椅组、智力组和听力组。

轮椅组队员需要借助辅助杆才能顺利推出冰壶,需要用臂膀代替腰腹,用手腕控制旋转,训练过程中身体常常被轮椅扶手磨破,掌心结满厚厚的老茧。

听力组队员的世界里没有声音坐标,队员们依靠眼神和肢体动作传递战术。为了练习发力角度,他们趴在地上用尺子反复测量;为了记住复杂的战术图,他们在本子上画满符号和箭头。

智力组队员难以理解复杂规则,教练便将技术动作分解成“数格子”“转圈圈”等游戏,用颜色标记赛道,用歌谣帮助他们记忆规则。

“下次要让奖牌换个颜色”

7月1日午后,狂风裹挟着暴雨敲打着旱地冰壶训练室的门窗。

窗外的风雨声,似乎对丁枢艳没有造成任何影响。坐在轮椅上、右手拿起辅助杆,丁枢艳稳稳推出一枚冰壶。看着冰壶缓缓停在预定位置,她的嘴角微微翘起,然后很快将辅助杆换到了左手。右手虎口,挤破的血泡已渗出了血水。

训练带来的伤病,几乎在每一名队员身上都留下了痕迹,但没有一名队员退缩。

此前,汪飞侠曾因大负荷的自我加练,导致腰椎间盘膨出,在家休养了一个多月。

“想去比赛,想去看更大的世界,拿更好的成绩。”当腿脚残疾的丁枢艳说出这句话时,智力组的杨德城等人默默朝着丁枢艳竖起了大拇指,又拍了拍自己的胸口,一切尽在不言中。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

2018年,万州区特教中心旱地冰壶队首次出征,在重庆市第五届旱地冰壶比赛中拿下了第三名的成绩。

总结会上,张瀚文在黑板上写下了“要努力,下次要让奖牌换个颜色”。每一名旱地冰壶队队员走上前,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去年,吴玉珊接替退休的牟尚清,成为旱地冰壶队的教练。刚刚上任的吴玉珊就听说了许多旱地冰壶队的故事。

2019年春节,为了备战当年3月在杭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基层残疾人旱地冰壶全国总决赛,队员们在正月初三便返校训练。

看着双手冻得通红、挂着“清鼻子”在风雨长廊上训练的队员,于心不忍的牟尚清连哄带骗地把他们“赶”回了家。

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三个组的队员们却悄悄商量后买了塑料薄膜,将风雨长廊围了个严严实实,然后自行在里面进行训练。

得知消息后的牟尚清赶回校园,正遇上一名听力组的队员高烧不退却依然用手语比划着:“我能坚持,不能拖后腿。”

泪水,瞬间湿了牟尚清的眼眶。

▲队员们在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努力拼搏,终有回报。最终,在第三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基层残疾人旱地冰壶全国总决赛上,队员们一举拿下智力组冠军和听力组季军。

8年来,万州区特教中心旱地冰壶队已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0项,市级奖项5项,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冠军。

“不管成绩如何,她都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暑假,没有训练任务的李存萍会经常回到学校,陪着大家一起训练。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要求参赛队员的年龄必须在16周岁以上,今年刚满15周岁的李存萍,还不具备参赛资格。

顶替李存萍参赛的,是已满18周岁的李娟。

看着训练中一丝不苟的李娟,李存萍会想起站在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旱地冰壶比赛决赛现场的自己。

俯身贴地,神情专注,冰壶在李存萍的手上前后滑动,然后缓缓推出,精准落在保护区。最后的这枚旱地冰壶,让李存萍和队友们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看台上观众沸腾了,掌声如潮,教练、对手纷纷上前拥抱致意。

站在最高领奖台上,这个原本因家庭条件和自身生理缺陷而有些自卑的女孩,在闪光灯里绽放着自信的笑容。

推出手里的一枚旱地冰壶,抬眼望向场地边有些出神的李存萍,李娟的眼神里有羡慕、钦佩,更多的是一种向往。

李娟的父亲,如今正在广州务工。不久之后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父亲承诺一定会到现场为女儿加油,“不管成绩如何,她都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队员们在训练、期许,吴玉珊、郑小娥、洪小英等教练员已在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吴玉珊主抓训练,郑小娥、洪小英主要负责生活安排和心理疏导。

8年训练,无论是牟尚清这些老一辈的教练,还是吴玉珊等新生代教练,都在旱地冰壶训练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训练体系。

万州特教中心冰壶队也据此出炉了《特殊教育旱地冰壶校本课程》《旱地冰壶操作指南》等系列教育教学成果,吸引了全国40余所特教学校前来交流、学习。

“在旱地冰壶训练中,我们坚持‘以老带新’,让‘破冰’精神在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中不断传承。”看着旱地冰壶队里年纪最小、今年11岁的黄晋渝和陈靖榆在汪飞侠等老队员的指导下一次次推出一枚枚旱地冰壶,万州区特教中心校长杨晖微笑着转身撑起手里的雨伞,走入风雨中。

主编邹密
编辑邱春
审核颜安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新重庆客户端原创稿件,请联系新重庆获取授权,转载非新重庆原创稿件请联系版权方获得授权。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新重庆看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