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锐评|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合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经济日报 欧阳慧 赖泳希
    时间:2023-12-06 07:32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人,2024年这一规模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当前,高校毕业生供需结构性失衡、求职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较为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稳就业”摆在“六稳”“六保”的首位,高校毕业生更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有关调研显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多样。一是学用脱节,所学专业和用人单位匹配度不高,学校培养的知识学科用人单位用不上,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学校目前又培养得不多,背离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二是部分毕业生对社会缺乏科学的认知,对市场能提供的薪资水平认识不清,薪资期望明显偏高。三是近年来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企业缩招、停招现象较为突出,校园招聘需求减弱。四是高校就业服务水平亟待提升,个别高校的就业负责老师对毕业生就业督促多、帮扶少。

    每年1000多万人的高校毕业生,是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人才资源,他们的能力素质和前途直接关乎未来产业升级的核心竞争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亟待政府、高校、社会及早谋划,加强协同,广泛开展调研,形成合力,从机制和制度上加强对策研究,从招生策略、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就业指导、校企合作等多维度着手加以疏导,多方合力共同点亮高校毕业生求职路。

    教育部门宜尽早研判产业市场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动态调整各类院校招生规模和策略,发挥就业导向作用。重点院校应加强基础理论学科建设,引领行业发展;地方院校可建设学以致用的“专业+”特色教学,在参与就业竞争时与其他名校毕业生区分赛道,突出自身优势。要加强职业教育建设,为更多青年人才培养市场和企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带领学生和家长走入高校,感受不同学科的工作氛围,明确职业追求。

    在高等教育阶段,还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完善大类招生,细分专业课程设置,打破专业壁垒,鼓励多学科交叉和应用技能训练,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就业优势。加强学生对国情民生的基础认知,广泛开展社会实践项目,增强“课外研学”效用,提振毕业生就业积极心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联系代表性企事业单位,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岗位,促使求职毕业生提升技能和职业素养,毕业生直接对接用人单位,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工作特点和岗位要求。多层次、分类型开展就业指导,广开就业门路,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思路,更好适应市场需求,鼓励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探索线上应聘新模式,降低应聘成本,提升就业概率。人社部门需精准个人“建档”,规范实习认证和拓宽求职渠道,完善社会保障。

    此外,各地应着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降低创业和营商成本,培养更多中小企业,助力中小企业在当地扎根并茁壮成长,为市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境。

    编辑:贺子桓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