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渝论)疫情防控中,我们需要怎样的声音?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刘创
    时间:2022-11-29 14:54:22

    一位重庆防疫医生在同学群中的科普语音,在重庆日报的传播下获得了近亿次播放,全网“走红”。这位定点救治医院的陈艳秋医生坦言,自己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忍不住想给同学们科普一下。”

    准备进入病区工作的陈艳秋

    她说了什么?她回应了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要建方舱,为什么要集中隔离,二者有何区别。她也述说了作为医务人员的不易:既要24小时不间断承担医务工作,还要照顾患者的生活事务。她还以科学的态度科普了奥密克戎的特征:潜伏期短、传染性强、波及面大、大多数是轻症。

    在新一轮的奥密克戎病毒传播中,各方意见复杂交错。而陈艳秋医生的“真情告白”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她既真实鲜活,又客观理性。她没有发泄压力和情绪,也没有以“专家”姿态传递冰冷信息,而是以亲身经历与大家沟通和分享,以专业知识回应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疫情防控中,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声音。

    老百姓既需要理性科学的态度,也需要真情的共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艳秋医生虽非媒体工作者,但实践了最朴素、最珍贵的沟通理念,因而被重庆日报挖掘成系列稿件,全国媒体广泛转载。

    陈艳秋在核酸采样

    严峻的防控形势,必须严阵以待。但也要更加警惕噪音、杂音带来的混乱与焦虑。如何增进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学认识,如何赢得公众理解、凝聚防疫共识,我们需要更多的“陈艳秋医生”发声。

    主编:单士兵 | 编辑:张燕 | 审核:臧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