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宣传周期间,一条新闻引人注意:今年上半年,重庆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和焚烧发电“碳减排”总量为48.68万吨,同比增加2.2%。生活垃圾“碳减排”量持续增加背后,彰显了重庆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成为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的新注脚。
开展垃圾分类,旨在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这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减缓气候变化,需要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在具象的生活细节中践行,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成为生活新时尚。
近日印发的《重庆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重庆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将达到40%以上。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得从源头抓起。从个人响应“光盘行动”、绿色出行,到相关部门对食品、快递、外卖等行业开展过度包装专项治理,各方携手从源头减量,才能事半功倍。
垃圾分类是一项全链条式的管理工作,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哪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会影响最终效果。市民参与进来,花费时间和精力对垃圾分类,更期盼看到垃圾精准处理和利用的实效。健全设施设备,完善收运系统,防止“先分后混、混装混运”,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才会得以提高。此外,借助智能化赋能,建设更多智能应用场景,也是推进垃圾分类、添彩绿色生活的重要支撑。
垃圾分类一小步,低碳生活一大步。只有从垃圾分类这样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聚沙成塔,才能推动低碳生活成为自觉行动,开启更加美好的绿色未来。